據統計,日本每一萬個工人中有400個是工業機器人,歐盟每一萬個中有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因此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前景非常巨大。那么,機器人自動化制造系統未來究竟會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呢?
在沈陽第一機床廠,副總經理姜慶凱正緊張的看著機器人機床的調試。記者看到,這樣一臺機器人管理了5臺機床,只見機械手抓起一個毛坯,把它按順序放到一個個的車床里加工,不一會,一個產品就被生產出來。
姜慶凱介紹說,這條生產線是給汽車做輪轂軸承的。他們第一期定了兩條生產線,并要求這兩條生產線在原則上每個班只有一人巡視。
看到機器人機床調試順利,姜慶凱放下心來。他告訴記者,雖然機器人系統價值在100萬左右,但它能節省4名熟練工人,按每天兩個班計算,2年里就能收回投資。同時產品質量、廢品率也比人工好很多。因此,在傳統機床幾乎沒有利潤的情況下,帶有機器人系統的機床卻銷售火爆。
姜慶凱接著說,特別是在經濟如此低迷的情況下,機器人機床是逆勢上揚,訂單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很多競爭對手都在做這方面的投入和研發。面前,管理機床的機器人,是由國內最大的機器人企業沈陽新松和沈陽第一機床廠聯合研發的。在沈陽新松,記者看到車間里滿滿當當的都是給煙草企業、給能源企業、給汽車企業研發的各種不同的機器人。在董事長曲道奎的眼中,推動各行各業的制造模式革命,已經成了他們忙不完的事,而在一場會議上,記者也感受到了他們眼中的世界。
在會上,他們各抒己見,討論著機器人的一些新的應用,例如在鍛造、鑄造、打磨、上下料、印刷電子裝配和電機電焊等領域都需要有機器人到數字化車間。還有一些特殊的領域,例如不適合工人操作的爆破行業等危險品生產領域。還有人議論到,國家新的規范里要求從6月1日開始,所有的藥品運送行業都必須采用自動化的設備。自動化的存儲和分揀,這個是貼合國家的要求。
在這些技術狂人的話語里,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越來越清晰地展現了出來。而現在,無論從場地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已經完全滿足不了他們的生產需求,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加緊擴張的步伐。
面對國內機器人市場的火爆,ABB等國外機器人企業也開始紛紛入駐國內,國內大大小小的機器人企業、產業園區也開始像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伴隨著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將有大量產業工人被替換下來。而采訪中,一些企業也開始為員工的未來做打算。在格力,董明珠就告訴記者,格力將以每年10到20億元的投入,引進國外頂級的技術學院,并建立自動化技術研究院。對未來離開生產崗位的幾萬名工人進行再培訓。她堅信,自己的研究院今后將會帶來更多的產業和技術。以后,不僅是格力,其他的行業也會陸續使用,這也就意味著格力未來的發展方向很有可能轉變成一個創造者,一個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的制造商或集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