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多年來,中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于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而且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對水污染的關注程度達到了空前。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較“十一五”期間1.54萬億的投資額上升121%。前瞻產業研究院污水處理行業研究小組認為,“十二五”期間,隨著環境稅費改革,市場化和特許經營制度完善,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和處理費用征用水平提高,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運行服務市場將迅速發展,環境咨詢、環境設計、環境貿易等服務領域也將進一步擴大。
污水處理行業不僅在技術升級換代中尋找新的市場空間,同時將視野拓展到了更加廣闊的鄉鎮、農村市場尋找“藍海”。
“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基本完成建設,縣一級污水處理廠覆蓋率也達到了80%,而廣大的鄉鎮和農村還幾乎處于空白。”桑德國際有限公司投資部經理王惟銳告訴記者,現在鄉鎮污水處理率不到3%,未來10年有望迎來鄉鎮污水處理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
與大中城市污水相比,鄉鎮污水有其特點:生活污水比例大,污水量小、污染物濃度變化系數大;處理設施點多、面廣、規模小、建成容易經營難。如果照搬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勢必造成成本高、設施維護困難等工藝缺陷。同時,鄉鎮和農村污水處理也面臨單體市場規模小、缺乏對資本的吸引力,以及鄉鎮政府資金力量薄弱等問題。
面對污水處理這塊正不斷做大的市場“蛋糕”,也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環保產業規模小、技術相對落后,還有許多阻礙產業做大做強的深層次問題尚待解決。比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多屬各地住建部門管理,帶有市政公共服務性質,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這客觀上形成了具備技術和管理優勢的優秀企業跨地區拓展的“門檻”。
目前環保類上市公司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不到2%,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很不相稱。而環保產業具有資金沉淀量大、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的特點,如果僅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或者銀行貸款,顯然難以滿足需求。未來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方式,將有助于一批優質環保企業迅速占據市場開發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