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的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落實《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3年行動計劃》,確保“十二五”期間,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據了解,現有無電人口大多處于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山高水遠、高寒缺氧、交通不便,施工環境惡劣,工程成本高。對此,我國確定了“以大電網延伸供電為主,分散電源就地供電為輔”的原則,制定了全面解決無電問題的方案。
國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日前透露,按照該公司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的里程碑計劃,通電工程于7月份開工,預計9月下旬竣工。屆時,蒙東電力供電區域內將實現全部無電人口通電。其中,對于無法通過電網延伸方式解決供電問題的客戶,蒙東電力將利用風光互補(戶用型)方式解決無電戶的用電問題。那么,風光互補(戶用型)有什么特點和優勢呢?近日,記者到蒙東電力無電人口集中的呼倫貝爾市進行了采訪。
圖為赫爾洪德風光儲互補發電站光伏板
電為茫茫草原帶來生機
7月,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最美的時節,剛下過雨的草原顯得格外綠,天格外藍,悠閑自在的牛羊低頭啃食著嫩綠的鮮草。記者乘車沿邊防公路在該市陳巴爾虎旗的草原中穿行,公路兩邊分散的蒙古包旁陸續有呼呼旋轉的風機映入眼簾,有的蒙古包旁隱約有太陽能電池板熠熠生輝,這就是部分牧民目前使用的小型發電機。
“這是牧民的夏營地,每年5月到9月,是牧民放牧的時節,他們會將蒙古包扎在水草豐美的地方;到了冬天,牧民們會將牛羊圈養在避風的冬營地。”呼倫貝爾供電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冬營地基本都有大電網連接,可以保證用電需求,而夏營地因游牧等特點,難以將大電網延伸過去,牧民們只能安裝一些小風機、光伏等滿足基本的用電需求。”
在一家名為滿都拉游牧人家的蒙古包前,記者進去后僅看到幾個照明的燈泡。女主人介紹:“有了小風機后,晚上包里有了燈光,比油燈亮多了,一家人可以圍起來說說話,草原上也不再是一片沉寂,但還用不了其他電器。”同時,由于小風機等設備缺乏后續維護,也影響到牧民的用電質量,甚至造成部分牧民從有電變成無電。
實現分散電源就地供電
為進一步探索解決偏遠用戶供電問題的新模式,蒙東電力建成了用“風能+光能+微電網”供電方式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工程——“赫爾洪德分布式電源接入”試點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1臺30千瓦及1臺20千瓦風力發電系統、11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42千瓦/50千瓦時儲能系統,以及微電網集中控制器、電能質量監測、微電網運行控制等系統。工程于去年7月投運,牧民們不再守著油燈度日,還用上了電視、洗衣機等電器。
據介紹,赫爾洪德的牧民原本都居住在沙化嚴重的哈日干土嘎查,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開始固沙禁牧,把牧民整體遷移到這里。呼倫貝爾供電公司農電工作部副主任鄭元清介紹:“這里風力和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建設了風光儲互補發電站,同時還有一條35千伏東赫線與主網連接,實現了電網供電、可再生能源的互補,保證了當地獲得持續穩定的電力。”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赫爾洪德風光儲互補發電站穩定運行一年,環保水保工作成果顯著,發電量達14.5萬千瓦時,有效解決了104戶牧民無電問題。可以說,該工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就地平衡,減少對電網的依賴,不僅為農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配電網相關技術研究搭建了平臺,也為“風能+光能+微電網”的供電方式解決偏遠用戶供電問題作出了示范。
解決偏遠用戶供電的首選
目前,呼倫貝爾無電地區還有2361戶無電戶、10577名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偏遠的牧區、林區,交通不便,住戶分散,施工環境惡劣,但這里風力和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采取風光儲互補發電方式自然成為解決缺電問題的首選。
為此,2013年蒙東電力將投資近4000萬元,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及鄂溫克旗5個地區開展“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風光互補”工程,對每戶按300瓦風電+300瓦光電進行配置,滿足無電家庭的基本用電需求。該工程已于7月全面開工,計劃于9月下旬竣工。屆時,蒙東電力供電區域內將實現全部無電人口通電。
鄭元清介紹:“風光互補(戶用型)與過去牧民家里的小風機、小光伏比,標準統一,功率更大,供電可靠性更強,不僅可以提供照明用電,還能帶動電視、小冰箱等家用電器,發電設備將由中興能源等生產廠商負責后期維護。”蒙東電力農電專責鄭濤也表示:“‘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風光互補’工程將大幅提高牧民的用電可靠性,不僅讓他們用上電,還要讓他們用好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