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行業正經歷巨大的變化和挑戰:原材料價格大幅飆升、人工成本上漲、外貿加工產業縮水以及全球范圍內正在發生的商業變革。
"目前來看,全球經濟形勢,及國內市場低迷態勢難以短期迅速扭轉,等待市場復蘇以改善行業處境不太現實。"
7月24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楊世濱表示,中國紡織行業正實質性進入深度調整周期,企業應加速謀求技術拉動市場,調整產品結構,放棄低支、低端、低附加值產品,轉向高支、高端、高附加值產品。
行業謀求技術市場增量
楊世濱透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目前正在引導行業研究技術突破,以期帶來市場增量,拉動整體市場。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40.9億美元,同比增長5.3%,增速與上月持平,比1-5月增速低8.5個百分點。今年1-6月,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127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
2012年,芳綸技術的成熟曾被紡織業寄予厚望,但楊世濱稱,芳綸除了一些軍需市場外,需求有限,難以整體拉動行業。行業正在考察現有技術,研究可供集成的方案,但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施楣梧表示,紡織行業目前要實現源發性技術突破,周期較長,但可根據現有技術集成,實現一定突破。比如,推出裝有生理感官器材的服裝等。
"傳統意義的贏利模式正在失去優勢,紡織行業不能再重復舊有方式,必須在科技與時尚的雙輪驅動下,尋找新的利潤點。"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日前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作為色紡紗領軍企業,華孚開始了從"紡織織造"向"時尚產業"的價值轉型,其緊隨綠色環保、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主流,探索了新的紡紗技術,改進紡紗工藝,利用再生棉、再生滌綸、再生絹絲及精梳亞麻等原料,開發了具有特殊外觀的環保節能新產品。下一步,孫偉挺透露,華孚將通過建立生產基地、顛覆競爭格局、吸納企業家人才、躍上資本運作平臺以及產業轉移、開發新疆等五個階段,迅速開疆拓土,目前已經形成浙江、新疆、長江、黃淮四大板塊的戰略格局。
無獨有偶,國內最大的精毛紡生產企業江蘇陽光集團日前聯合國際化的纖維創新與推廣機構國際羊毛局TheWoolmarkCompany在京發布其自主研發的全新的羊毛職業裝面料品牌"SUNDIVO",宣告"中國紡織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國際化征程上路。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依托國際平臺實現技術突圍,是要搶占國際高端職業裝面料市場,提升陽光集團在面料及職業裝領域的國際行業地位及創新優勢,穩步走向國際化道路。
目前,陽光集團不僅進一步強化其每年3500萬米高品質羊毛面料的產能優勢,使SUNDIVO職業裝面料在國內擁有最大且最多樣化的產品線,從而能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訂制解決方案,包括派遣專家顧問為客戶解決問題并提供全方位的售后服務。
陳麗芬認為,紡織服裝企業只有不斷進化商業模式創新,構造時尚話語權,才能擺脫中國紡織服裝以往"泛而不精"的形象,贏得市場的尊重與溢價。
而在孫偉挺看來,當今世界已進入美學與視覺時代,時尚、科技、環保是未來中國紡織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受困棉價差行業政策仍不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行業陷入深度調整周期下,除了行業企業自身積極技術突破之外,行業協會也在全力改善外部環境。
當前博弈日益焦灼的棉價機制就是例證。
對于目前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造成國內外棉價差擴大,紡織業競爭力下降,國內棉花質量下降,下游紡織業相應成本大幅上升的日趨惡化,楊世濱透露,目前國家發改委已委托棉花產業鏈上下游不同利益訴求方調研棉花政策,提供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議。
據悉,代表紡織行業利潤訴求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亦受托即將啟動棉農直補政策調研。調研結果將于年底供發改委決策參考。楊世濱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導實行完全的棉農直補,并將建議先行在新疆產棉區進行政策試點推行。
"今年年底期間,國家將集中討論棉花未來政策。"楊世濱表示,"明年3月,有望出臺正式文件。"
不過,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代表棉花種植業、棉農利益訴求的農業部下屬相關機構,以及中國棉花協會,卻傾向于棉農直補、臨時收儲并軌的政策方向。相關機構也將于近期展開大規模調研,并給出可供執行的政策建議。
紡織行業可以看到希望的是,無論政策最終采取哪套方案,目前已實行第三個年頭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因財政、庫存壓力、市場弱化等問題已難以為繼,政策調整不可避免。棉農直補的政策調整大方向意味著國內外棉價差將逐步收窄,將利好紡織行業。
但也有不同聲音,一些紡織業人士認為,近兩年棉花價差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講,也倒逼了一部分低水平擴張的紡織企業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某種意義上加速了中國紡織企業從整體上轉型升級。
此前國內紡織工業一直保持快速擴張產能,后者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料。即使用棉比例連年下降,由2000年左右的6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但年用棉量仍多年維持在1000萬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