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區,樓宇經濟是稅收的主要來源。而自2012年開始,受經濟下行影響,市中心不少商務樓出現了租戶要求縮減面積或遷移的情況。這一趨勢也蔓延至今年上半年,并影響到地方稅收。
樓宇經濟具有知識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地均產出和樓均產出高、產品附加值大等特性,是上海在有限空間資源內重點增育的引領產業升級并支撐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的產業。
最早在上海樓宇經濟作出標桿的是“袖珍區”靜安區,這個面積僅7平方公里的區域,近年來基本沒有新的地塊出讓,樓宇經濟對全區財政稅收的貢獻率一度達到60%左右。
2006年,靜安全區近80幢重點樓宇貢獻稅收39.5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51%。2011年,全區50幢重點樓宇合計貢獻稅收120多億元,是2006年的3倍多。而2012年一季度,全區100幢重點樓宇合計實現稅收43.38億元,占全區總稅收比重61%。
本報近日從靜安區獲悉,上半年,靜安區完成的區級財政收入50億元,同比增長7.66%,這個數字比上海全市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7%的增幅少了1個百分點。
另一個中心城區黃浦也面臨類似情況。
“樓宇興則黃浦興”是黃浦區的發展主線。以原盧灣區新天地太平湖畔的企業天地為例,由于吸引了必和必拓、禮來、普華永道、保樂力加等大公司的入駐,在2012年,這幢樓的稅收收入達到21.6億,相當于一個縣級市的水準。
據了解,到2012年末,黃浦區一共有56幢稅收“億元樓”,2012年的前11個月,這56幢“億元樓”共上繳稅收201億元,同比增加14.3%。
而進入2013年之時,黃浦區的財政收入的增幅極為困難。一季度區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0.27%;1-4月份區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0.38%;1至5月區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僅增長1.02%。
整個上半年,黃浦區區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1%,也較市本級增幅要低。
“經濟形勢不大好,一些租住在市中心的許多公司,效益不好,傾向于一些租金相對低廉,離市中心相對遠一點,或者有政策配套支持的園區等場地。”上海盛世太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立民告訴本報。
“與此同時,寫字樓里的公司,經營效益不好,自然繳納的稅收就少了一些。”陳認為。
同時,中心城區還面臨次中心區域競爭。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分析師薛建雄表示,“現在次中心區域的閘北、普陀、長寧等區域對于樓宇經濟的發力也很用心,他們加大招商力度,很多區域的租金相對低廉,在經濟形勢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對于中心區域高租金等是有一些影響的。”
閘北區上半年67棟商務樓宇實現區級稅收14.74億元,占區級財政收入33.3%,其中億元樓11幢。據了解,閘北區統計局甚至為此建立了樓宇數據庫,動態監測樓宇經濟的發展。
目前黃浦區已開始注重對樓宇經濟進行梯度培育,對區內70幢重點樓宇進行跟蹤分析,密切跟蹤“準億元樓”、將其助推晉級,擴大“億元樓”后續儲備。
在5月28日,黃浦區召開了2013年樓宇經濟工作會議,黃浦區主要領導如數出席,會上提出,充分認識樓宇經濟在黃浦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當日會議,黃浦區出臺了《促進樓宇經濟發展實施意見》,明確將設立樓宇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樓內企業稅收落地率達到50%的,給予樓宇業主一次性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