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醫療器械工藝精細、質量好,在監測、治療等方面相比國產醫療器械更具有成效。尤其是在高、精、尖產品的生產上,國內生產商有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只能干看著國外企業占據這塊市潮。談起進口醫療器械和國產醫療設備的差別。
近年來,進口醫療器械不斷“蠶食”我國醫療市場據分析,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在丟失醫療市場陣地、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面臨疾病信息機密流失、打破技術壟斷難度增加等多重隱患。
進口醫療器械一統天下
2012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額為1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56%。其中,31個品種進口額達到億元規模。數據顯示,核磁、CT等高附加值大型設備市場幾乎被GE、西門子、飛利浦等企業壟斷。而在不少醫院,甚至連螺絲釘、手術縫合線、各種試劑等小型耗材也都采用價格高昂的進口產品。
安徽某醫療器械代理商周先生說,由于許多醫療器械采購“消費”的是公共財政,一些醫院根本不考慮性價比,只購買價格高的進口產品。而進口產品回扣高也已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不少跨國公司還以出國考察、參加學術會議為名讓國內醫院負責人免費旅游,以便于在采購價格上獲得利益。由于種種原因,進口設備擠占了國產醫療器械的市場空間。周先生介紹,高精尖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現象十分普遍。高端醫療器械幾乎都是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進口產品,與中國巨大的醫療器械消費市場的確不成比例。目前,進口高端醫療器械產品已占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國產設備受歧視
與外國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相比,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是新興產業,不論是產能還是研發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據周先生介紹,目前,醫療機構使用頻率極高的幾大件,如CT、核磁檢查設備、生化分析儀和彩超等基本都是進口產品。根據排量不同,一臺進口CT的價格從200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而國產的10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但國產設備盡管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卻未曾進入醫院的采購視野。周先生表示,原因很簡單,國產醫療器械的技術遠遠趕不上國外。“進口CT圖像清晰,產品性能好,更新換代快。國內的技術不過關,不如進口的好用,兩者差距比較大”周先生說。
據周先生介紹,我國中高端國產醫療器械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盡管國內相關企業在一些領域實現了突破,但是從整體來看,核心技術不足、創新體系不健全、產品可靠性低等,都使得我國自主品牌產品與進口產品存在差距。
進口設備并非無可挑剔
不過,國產醫療設備也并非一無是處。進口醫療器械與藥品一樣,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近幾年,關于進口醫療器械設備出現故障等內容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同時,醫療診治技術的提升也刺激生產廠商不斷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高性能、數字化等高端醫療設備的出現,也在進一步提高醫療器械的市場銷售額。比如一臺日本產核磁設備的價格為1400多萬元,每年還要續簽80萬元的維保協議書。而如果不簽協議,設備一旦損壞,維修費更加高昂。一個幾十元的零件,可以要價幾千元。
另外,這些進口醫療器械全部采用軟件和電腦操作,想要獲取我國人群的發病趨勢、疾病演變等相關信息簡單至極。“很多醫院都沒有這方面的保護意識,這一環節沒有監管,想進口就進口,信息流失之門敞開,根本就沒設閘門。”有業內人士披露。以上種種均值得醫療器械進口企業和相關機構注意,而國內醫療器械制造企業也該反思如何推動本土產品不斷發展,逐步收復被進口產品蠶食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