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7月,全國各地限電預案陸續啟動。作為“限電大戶”的印刷行業,往年因為限電引發的大量訂單流失的情況今年似乎又要開始上演。
眾所周知,印刷機正常運行要求恒溫恒濕的生產環境,相對濕度在50到55之間,溫度在24攝氏度正負3攝氏度范圍內。數字印刷機作為高精密機器要求的生產環境更是如此。為了保證如上生產環境,據業內人士透露,基本上一些規模企業,年銷售收入3億~4億元以上的大型印刷企業,每年在空調能源費用上的花費都在百萬元以上。因此,關于節電的技巧,每個企業都有適合自己的高招,人走關機、關空調;改普通白熾燈為LED燈管;白天停機、晚上開機……本文將重點介紹除了這些常規打法之外的高招、新招。
優化建設廠房
當下,一些企業無論是銷售能力、規模設備還是技術水平都屬一流,為什么利潤率卻怎么都上不去呢?這是現在很多印刷企業最為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源于印廠處于產業鏈底端,話語權缺失,各種上漲的成本令企業消化不良;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在這個各種成本如坐著“火箭”般飛漲的時代,如何控制成本正是衡量一個企業內部管理、生產細節的關鍵時候。此時,控制用電成本成為重中之重。尤其在當前印刷廠紛紛響應號召外遷到城市近郊的風潮下,從新廠房建設初期就應將節電意圖融入其中,做好會事半功倍、做不好則會事倍功半。
《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就參觀過兩家北京地區知名印刷企業新蓋好的廠房,一家印廠新建的大樓入口處聳立著數根圓柱結構的支撐柱,通體采用玻璃作為幕墻;而另外一家企業,生產車間幾乎沒有窗戶,采用框架式結構。二者相比即可看出在節能建設方面孰優孰劣,后者雖然看著沒有前者有派頭,然而在室內溫度保溫性能上,無論是冬天開暖氣還是夏天開空調都會節能不少。
建新廠房雖說是實力的象征,但有些印刷企業管理者面對巨大的開銷,不得不放近了視野,成本核算時一味地考量價格,把后期廠房建成后的運營成本置之腦后。北京頂佳印刷城項目負責人傅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輕鋼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來計算,鋼筋混凝土外墻結構則需要2000元左右,貴出近一倍。然而殊不知,用輕鋼做成的外墻結構,貌似便宜了,實則因為鋼體易散熱,保溫系數低,為保證恒溫恒濕所付出的用電量就高,日積月累后成本并沒有減少。
傅相建議印刷廠在建設廠房時牢記如下理念:分析成本結構中設備成本、技術成本、人員成本、能源使用成本四大因素在整體投入中的變化情況,前兩個因素都會隨著回報周期的延長而下降,唯有人員成本和能源使用成本是不降反升的,而且以每年至少10%的速率在增長。
“廠房不比其他投入,人員使用不當可以調整,設備購置有誤可以隨時增減,而廠房一旦建成,以后能耗巨大不說,改造起來同樣花費很高。”傅相說。
合理選擇常規能源
與其他消耗相比,動輒上百萬元、千萬元的用電開支,對于微利的印刷企業來說真不是小事兒。雖然現在很多廠都將普通白熾燈更換為了LED燈管,大大節約了用電量,但與空調能源消耗比起來,不足零頭,足見空調保溫用電是印刷企業能源成本開銷中的大頭兒。然而傅相認為,越缺電越用電的情況其實是誤區,企業不妨站得更高些,將視野放寬。
傅相說,首先,人們要打破用電誤區。不要總是誤以為電是常規能源中最清潔最便宜的,事實上,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其實可以在用電尖峰時刻選擇多種能源共用的方式來分流用電高峰,而不是越缺越用。比如黃河以北的地區,上規模的印刷企業完全可以選用天然氣直燃機的方式來提供能源。釋放同等能量單位的情況下,天然氣不僅比電的價格要便宜,而且減去了中間增壓、減壓的能量損耗,同時燃燒后釋放的水和空氣也都是環保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我國大型印刷企業購買國外進口設備居多,其中傳統印刷機多以德國機和日本機為主,數字印刷機多以美國機為主,而這些國家并不具備大規模使用天然氣的條件,常規能源都為電,因此在研制設備時的默認能源也是電,所以我國印企在購置來自這些國家的設備后,不論地處南方還是北方,從設備的構成角度上并不具備使用天然氣的基礎。
其次,合理設定變壓器電容量。每個企業使用的設備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一臺傳統膠印機的功率為85千伏安左右,而一臺POD噴墨數字印刷生產系統的功率則將近500千伏安,企業使用設備不同,在設定變壓器電容量時要將設備情況考量其中,否則如果設定過高,則將為此支出超高的完全沒必要的“空駛費”。每千伏安每個月的“空駛費”就要幾十元錢。他說:“有時候這些細節很難察覺,看起來又是那么的不起眼,合計在一起卻是驚人的,成了耗電高的盲區。”
傅相建議,企業針對能源消耗進行單向監控,在常規的財務報表和生產報表以外,單獨設立能源報表,而不僅僅是將能源消耗放在企業行政成本中統一核算,從而了解企業單位產值背后的能源消耗,這樣更科學,也便于日常管理過程中的持續改進。
關注新能源謹慎作選擇
單就一個企業而言,用電時間不同花費也是不同的。記者仔細查看了發展改革委關于電價的標準,以北京為例,分為峰谷平尖電價,尖峰價時間段為每年七八月峰值階段,價格為每度電1.4元,是夜間的每度電0.5元左右價格近三倍,這對于大規模生產的企業而言,差額巨大。因此,何不考慮使用新興能源。
當下,除了常規的電力、煤炭、天然氣等能源方式,一些新興的能源方式也在逐漸出現,如空氣能、生物能、太陽能、水源熱、地源熱、蓄冰等新興能源也備受關注,這些在其他行業已有成熟運用,在我國的印刷行業尚且只處于觀望階段。記者咨詢了多家大、中型印企,對方均稱并不熟悉這些能源方式。雖然還沒有開始運用,但必須關注這些新能源方式。
就目前來看,太陽能、水源熱、地源熱等新興能源是否能夠在印刷企業中得到開展,能否提供穩定的能源,目前還是極大的未知數。而且單單關注水電、風電和核電等新興能源,難以實現政府的減排目標和能源結構調整目標,尤其是長遠的能源供應目標。
有些能源方式看似環保,實則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力更大;有些看似節能,但前期投入巨大或者技術不成熟。嘗試使用和完善新能源技術的任務應該是那些科研院校或者國家重點項目,出版、印刷企業作為文化信息的傳播者,在選擇能源方式的時候,還請企業負責人在更多關注的同時,謹慎選擇,為企業的長期發展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