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光伏業界與歐盟機構商定“友好”解決方案。對于這一結果歐洲專家認為是“三贏”,它既確保中方光伏產品銷售,穩定歐洲市場需求,從長遠看,還保證了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的競爭力,推動其發展,加快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世界能源傳統格局向清潔能源轉型。
目前,得到較廣泛應用的新能源除了光伏能源,還包括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等。專家認為,何種新能源的價格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便更有前途。
德國太陽能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沃爾夫岡·胡梅爾說,光伏能源發展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風能或生物能,而是美國的廉價頁巖氣。中歐此次達成一致阻止了光伏產品價格上漲,令光伏產品的競爭力與其他能源形勢相比不至削弱。如今的協議不僅在中國和歐盟國家,而是在全球范圍內保存了光伏的競爭力。
頁巖氣和可燃冰也被認為是前景可觀,但這兩種相對清潔的能源仍屬化石能源,燃燒時還會生成二氧化碳,從長遠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氣候變化的意義不明顯。此外,頁巖氣儲量能否支撐長期開采,現有開采技術是否會帶來污染,可燃冰大規模開發是否會破壞地質構造,如何防止泄漏等問題,均沒有確切答案。
因此專家認為,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的話,必須給太陽能、風能等真正的清潔能源留下發展空間,此次中歐光伏產品“議和”,為太陽能產業的發展給了一腳油門。
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主席托爾斯滕·普羅伊格沙斯說,歐方原先的征稅打算會導致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售價上漲,這會造成整個歐洲光伏產業鏈損失大量就業崗位。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丹尼斯·吉賽拉爾也說:“我們并不希望(光伏產品)價格上漲,因為這會降低歐洲的需求”,當歐洲正努力創造綠色就業崗位時,無法提供充足的低價光伏產品會損害歐洲光伏制造商的利益。
法國太陽能專業人員工會主席蒂里·米思表示,不能只關注中方輸歐光伏產品的收益,法國光伏產業也的確面臨市場公共管理不善問題。法國官方對其光伏產業的補貼時高時低,征稅也過高,導致近兩年內其光伏產業就業崗位減少了近1.5萬個。
德國太陽能市場研究中心的胡梅爾還指出,廉價中國光伏產品已成為歐洲太陽能需求形成的重要推動力,正是這些產品讓歐洲乃至全球許多終端消費者買得起。達成協議意味著這些需求不會衰退,這有助于中歐雙方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