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數光源發出的白光是通過藍光LED芯片加上黃色熒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譜能量的峰值正好處于藍光波段。而事實上該波段對于人眼視網膜有強大的致傷能力,對此我國正在制定LED照明安全強制標準。
一些醫學和電光源專家指出,不少LED燈具都存在嚴重的藍光溢出問題,日積月累,人眼視網膜將會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副所長張善端博士表示,藍光傷害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浴霸燈的藍光造成了西安一個嬰兒眼睛被灼傷,最終導致失明。
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數光源發出的白光是通過藍光LED芯片加上黃色熒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譜能量的峰值正好處于藍光波段。相關研究表明,不同波長的藍光對于人眼的危害效應是不同的,435納米至440納米之間的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最大,危害程度隨著波長的增加或遞減而逐漸減小。
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數光源發出的白光是通過藍光LED芯片加上黃色熒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譜能量的峰值正好處于藍光波段。不同波長的藍光對于人眼的危害效應是不同的,435納米至440納米之間的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最大。
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副所長張善端指出,雖然我國GB/T20145—2006《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國家標準對藍光危害和量化的計算方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此標準僅為推薦性質,目前進入LED產業幾乎沒有門檻。特別是在下游組裝燈具的廠家中,還有很多是夫妻店模式的手工作坊,很難確保質量。
LED技術安全性能國際標準制定負責人牟同升教授表示,目前標準的限值是基于成人和8小時曝輻的實驗數據提出的,《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規定0類無危險和1類低危險的產品都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不過,目前市場上的LED燈具,并沒有明確表明其藍光是哪一類。專家們因此建議,未來市場上銷售的LED燈應明確標注是哪一類標準。同時將《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標準的性質提升為強制性,并列入照明燈具認證標準中。
浙江大學光電信息工程學系教授牟同升表示,目前標準的限值是基于成人和8小時曝輻的實驗數據提出的,尚未考慮光對人體的長期積累性影響和某些特殊人群,例如嬰幼兒可能會長時間直視光源,從而造成對視網膜的傷害。《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規定0類(無危險)和1類(低危險)的產品都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上海市照明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2012年底從不同的渠道采集了27個LED樣品,根據IECEECTL(國際電工委員會-實驗室委員會)的決議對藍光危害進行判定,結果是:在正常使用狀態下,14個樣品屬于無危險的0類,13個屬于低危險的1類,均屬于安全的范圍。但如果在非正常狀態下使用,即把前透光擴散罩拆下來,則有1個達到了中危險的2類。
同時,新的強制性的國家照明安全標準正在制定中,有望于明年出臺。屆時,將解決長期以來我國照明產品安全性無標準可依的局面。消費者買燈時將看到“零類”或“一類”的標志,對光源大于二類的燈具,會有標志提醒“在清洗時不得摘下燈罩”,并設有“兒童不宜直視光源”等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