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糧“雙搶”時節,荊楚大地廣袤的田野上,到處是割稻收獲的繁忙圖景。細心的人們注意到,今年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燃燒秸稈的濃煙不見了,蔚藍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隨風飄蕩。
這一變化是如何產生的?連日來,記者走訪湖北多個縣市農村,一探究竟。
生產生活垃圾成工業燃料
“舊衣物、亂雜草、稻麥稈、廢菇料,勿亂燒、廢變寶、賣工廠、做燃料……”7月14日下午,嘹亮廣播的吆喝又在宜昌市遠安縣花林寺鎮花林寺村響起——垃圾回收車進村了。
村民熊朝柱走出家門,招呼一聲保潔員,把自家的生活垃圾稱重、結賬、裝車。“賣垃圾掙了十幾塊錢,錢雖然不多,但有人來回收垃圾,村里到處干干凈凈的,出門時看著也高興。”熊朝柱笑著說。
一個多小時后,熊朝柱和村民們的舊衣物、秸稈、枯枝雜草等可燃燒類農村垃圾便被送到宜昌武星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鍋爐車間,搖身一變,成了工業燃料。
通過“農戶清收——鎮村轉運分類加工處理——企業能源化利用”的農村垃圾處理產業鏈,遠安縣花林寺鎮已經告別臟亂差。
該鎮副鎮長談劍平說,“三萬”活動開展以來,遠安縣花林寺鎮籌備資金,購置垃圾桶和垃圾分類箱,安放到各村和公路沿線,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同時引進專業保潔公司——佳雅保潔,從事全鎮的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每公斤垃圾的收購價格是0.1元。
同時,遠安縣境內武星材料、星球公司、盼盼木門、人福藥業等多家企業,也紛紛將燃煤鍋爐換成生物質鍋爐,將可燃燒類垃圾作為主要燃料。武星材料公司負責人陳榮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每年要燃燒12000噸煤,將燃煤鍋爐換成生物質鍋爐后,全年燃燒4500噸生物質就可以滿足生產。按市場價算,每年的燃料費由780萬元降至180萬元。
農民利用沼氣池變廢為寶
赤壁市柳山湖鎮易家堤村,是全省最早整體搬遷的移民鎮。
40多年前,為了建設陸水水庫樞紐工程庫區,陸水湖村民搬遷到偏僻貧瘠湖區。易家堤村曾是沼澤地,地勢低洼,吸血蟲多,被村民稱為“水窩子”、“蟲窩子”。一旦碰上了大水,村民的莊稼全部被淹,顆粒無收,生活貧苦。直到五年前,這里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如今,這片土地徹底換了模樣,如詩如畫,不勝美景。其最大的功勞,便是家家戶戶都專辟出的沼氣池。沼氣池多在6—10立方米,挨著豬圈,原料來自農村秸稈和畜禽糞便。產生的沼氣主要用于村民炒菜做飯和照明,而沼渣則是很好的農家肥。“以前秸稈都是被村民直接焚燒,畜禽糞便在路邊到處能看到。”昨日,村干部徐新和告訴記者,如今這些被當做沼氣池的原料,變廢為寶,既保護環境,還再利用了資源。
為發展綠色經濟,柳山湖鎮還招商引資進來赤壁凱迪生物質能發電廠。“以前沒用的枝干、稻殼和秸稈,今后都可以賣給凱迪生物質能發電廠,每噸收購價格280—350元,收入還不錯!”當地村民熊全文說。據初步統計,該項目每年收購的原料,可為當地農民創收約4500萬元。“我們以林木枝干、稻殼和秸稈為發電原料,年燃用約22.5萬噸,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超過22萬噸。”赤壁凱迪生物質能發電廠副總經理王鳳權說。
環境得到改善后,村里又想著辦法來實現增收。通過建設大棚蔬菜、特色種植、優質棉產業化基地,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以前水草叢生的易家堤村,今天已變成“咸寧市魅力村莊”,村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445元。
三萬活動讓農村變了模樣
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我省農村環境逐步得到改善,是新一輪“三萬”活動的成果體現。
去年12月5日,省委、省政府啟動了以“整潔村莊環境、建設美麗家園、促進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三萬”活動的重要任務是垃圾的收集處理,就是要把村莊打掃得干干凈凈,把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給農民群眾創造一個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
3個月的活動中,共有8700多個工作組11萬多名干部深入全省2.6萬余個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美化了農村人居環境,創新了農村保潔長效機制,提升了農民文明素養。
據介紹,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建立健全機制,打擊懲處環境違法行為,通過法律法規,形成保護農村環境的長效機制。
今年2月20日,省住建廳和省環保廳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在全國率先為農村垃圾處理確定了標準。省環保廳還介紹,今年將在全省范圍啟動開展“千村環境整治”示范工程,選擇1000個村進行美化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