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打印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想像其發展的速度會十分迅猛。下一步,包括人體器官(原料是細胞)、房子(原料是建筑材料)、機械(原料是金屬)等,并且可以按照你想要的一模一樣打印出來。只要你在計算機前把要打印的東西的形狀等設置好即可未來也許可月球或火星上發射一個3D打印機和建筑材料等,3D打印機即可打印出月球基地,宇航員再上去時就可以居住了;如果生病,某個器官要換掉,無需找匹配的器官源,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細胞進行培養成為打印原料,然后打印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器官進行移植,而且沒有免疫并發癥;再則,打印一臺挖掘機,就直接在月球與火星上開采資源,當人類用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做完星際運送后,到達時,所有生活居住與科學研究環境都早已建好。未來的人類向太空移民就只須要先將3D打印機送上去就行了,其他的一切全用打印來完成,一瞬間,用電波將人類也傳輸上去。
對西方有遠見的人而言,數字3D打印機有望如此徹底地顛覆傳統制造業和供應鏈,以至于擁護者將它造成的影響與流水線或互聯網的出現相提并論。據報道,中國的大工廠正考慮將巨型3D打印機用于制造業,在中國,這種技術似乎不會立即構成威脅。中國官員應該從他們的卡爾·馬克思必修課上了解到了,掌握生產資料至關重要。
經濟學家說,其意義是無窮無盡的。沒有大工廠。沒有卡車車隊。沒有船。沒有供應鏈。沒有關稅。幾乎沒有中間人。訂單根據需求量身定做,因此不需要存貨和倉庫。只要一臺打印機、原料、軟件和一張設計圖。
3D打印術的使用意味著一場變革,這場變革讓像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理查德·達韋尼這樣頭腦清醒的經濟學家相信,富士康等公司會成為明日黃花。達韋尼寫道:“中國通過將大規模生產模式推向極致,從各成熟經濟體那兒攫取了外包制造合同。它不僅聚集了足以創造史無前例的規模效率的需求,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一個重要成本:勞動力。在分布廣、高度靈活的小規模制造業模式下,這些令人畏懼的優勢就成了不利條件。”
達韋尼還在《哈佛商業評論》上主張:“中國不會成為新世紀的輸家。它有國內市場可以服務……而其國內市場很龐大。但中國將不得不放棄世界大規模生產強國的地位。”中國正在積極購買西方的3D打印技術,自己制造輕型機器賣給消費者。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撥款2000萬英鎊資助10家研究中心,并成立了40家公司。
不過,在中國,這是個完全不同的理念。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用來制造更多可以賣的東西的工業工具。對沉迷于廉價進口品的西方經濟體而言,這或許是變革的手段——甚至可能是非工業化進程的媒介。在西方,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有不同意見。2月份,奧巴馬總統宣稱3D技術可以“確保下一次制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
目前通用電氣中國研發中心激光科學家們正在開發的這種激光增材制造技術(也稱之為3D打印技術)不僅能夠將像鈦合金這類難以處理的材料打印出高達1米的復雜形狀零件,還將用于飛機發動機風扇葉片的前緣部件制造。該技術相比原有制造工藝不僅能夠降低約30%的生產成本,而且能夠縮短約40%的制造周期。
全球制造業競爭正不斷加劇,隨著產品周期越來越短,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技術必須保持競爭力。在制造業中,很多企業正在尋找新方法來提升他們產品的生產速度和效率,而激光加工技術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工具,高科技激光技術將使產品生產更快、更高效、更精準。
回顧過去的工業革命,它們都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花了30-4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信息通信革命,經歷了50多年并仍在進行當中。如果你觀察中國的工業革命,它已經進行了30-40年,也還在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