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廣核召開發(fā)布會,宣布遼寧紅沿河核電一期1號機組成功建成投入商業(yè)運行,這是我國第五個核電基地、中廣核第三個核電基地、東北第一個核電站投入商業(yè)運行,標志著“中國工程”在核電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具備了在高寒地區(qū)建設核電站的能力。
伴隨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的商業(yè)運行,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增加到17臺,總裝機容量1477萬千瓦。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增加到8臺,總裝機容量833萬千瓦,占中國大陸在運核電總裝機容量的56%。目前,中廣核在建機組數量14臺,總裝機容量1664萬千瓦,占我國大陸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的52%、占全球在建規(guī)模約23%,保持全球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和規(guī)模第一的地位。
據悉,遼寧紅沿河核電站計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其中一期4臺機組全部采用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單機容量111.8萬千瓦,是“十一五”時期我國開工建設的第一個核電項目。該技術繼承了大亞灣及嶺澳核電站的良好運行經驗,具有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自主化程度高等特點。
遼寧紅沿河核電位于大連市轄瓦房店市,是我國東北地區(qū)首座核電站,也是我國在高寒地帶建設的首座核電站。負責建設的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在成功建設嶺澳核電二期工程的基礎上,我們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寒冷天氣施工的挑戰(zhàn),還對機組實施了96項技術改進,其中包含51項與安全相關的改進項目,進一步提升了紅沿河核電站的安全性。
在該項目建設中,國內企業(yè)已經成為核電站建設中的主力軍:在自主設計方面,國內設計單位全面承擔了工程設計任務,技術水平和核心能力不斷提升;在自主制造方面,設備國產化范圍大幅度增加,紅沿河1號、2號機組設備綜合國產化率將超過75%,3、4號機組設備綜合國產化率將達到80%,比嶺澳二期有很大提高,核電裝備制造業(yè)的國產化能力和設備制造質量水平進一步突破、提升。
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商運投產后,中廣核在建14臺機組正穩(wěn)步推進,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2、3、4號機組建設已相繼進入高峰期。福建寧德核電站1號機組已于4月份投入商運,2、3、4號機組穩(wěn)步推進。廣東陽江核電站規(guī)劃建設的六臺機組中已有四臺開工建設,其中1號機組預計今年底前并網。廣東臺山核電站兩臺機組、廣西防城港核電站兩臺機組目前均已進入調試和設備安裝高峰期,工程質量、進度均處于受控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