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以及光伏行業是新能源的兩個主流發展方向,但是卻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在“十二五”期間將會被加快開發,而目前包括山東、江蘇、上海等在內的沿海城市已經把海上風力發電作為新能源領域里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相對于風力發電的逐漸被重視,光伏行業卻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全球產業產能過剩以及“雙反”等因素的影響,不少光伏企業面臨著資金不足,成本過高,庫存過多的問題,導致了部分企業難以支撐,預計未來光伏產業將會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兼并。
5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3)No.3》。報告繼續對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走勢、重點工業競爭力的最新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外,同時,比較了全國2000多個縣(市)的產業競爭力;并對世界上重要經濟體的競爭優勢變化進行了分析、評估。
產業藍皮書指出,經過連續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中國風電產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11年,中國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26.1%,排名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國,裝機容量的市場份額較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比2009年的高點下降了2.3個百分點。排名第三的德國,其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34%逐步下降到12.1%。
課題組認為,在光伏行業,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09年以前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裝機容量占全球總裝機量的比重不足1.5%。
2010年以來,一系列激勵政策促進了我國光伏市場的快速增長,特別是2011年發布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開啟了國內光伏市場的新局面:201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00兆瓦,超過了截至2009年底的累計安裝總量;2011年累計裝機容量更是達到3000兆瓦,占全球累計裝機容量的4.3%。
課題組負責人張其仔認為,新能源行業目前技術和市場對外依賴度高,新能源產業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風電產業方面我國大部分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但是在風機整機的研發和設計上,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在他看來,風電行業產能擴張已遠遠超過了當前產業發展的需求,產能過剩成為風電行業的嚴重問題。特別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對我國風電、光伏行業造成了貿易壁壘,2012年7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應用級風塔雙反案的傾銷初裁結果,包括華銳在內的多家風電企業被征收高達20%~73%的傾銷稅。
在此背景下,要走出困境,既要有前瞻的產業政策引導,又要從企業自身做起。
產業藍皮書指出,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海上風電場是國際風電發展的新領域,到2015年,海上風電總容量預計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
截至目前全國海上風電投產裝機容量不足30萬千瓦,發展空間和潛力非常巨大,將成為未來決定中國新能源行業格局的競爭制高點。目前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都將海上風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發展。
對光伏產業來說,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問題癥結是制造業供過于求,要想讓中國的光伏制造業走出困境,一方面要控制和消化產能;另一方面則是在保持和擴大海外市場的同時,啟動國內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光伏制造業或將出現大規模整合。
受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全球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及美國光伏“雙反”調查等因素影響,不少光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成本居高不下、庫存難以消化的問題,導致部分企業已經難以支撐。按照科技部不久前發布的《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期間,要形成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未來光伏產業或將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