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預計將在6月6日對中國產光伏產品平均征收47.6%的臨時性反傾銷稅。近日,德國政界和企業界紛紛發表講話,嚴詞批評歐盟這項措施。《環球時報》記者上周赴德國南部采訪光伏企業時,相關人士也紛紛譴責歐盟此舉過于短視,將引起歐盟大批光伏上下游企業破產,造成至少十萬人失業。在歐盟委員會似無悔意的情況下,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前景如何?中國光伏企業如何尋找突破口?
緣起:歐洲生產商“很受傷”
歐洲的光伏組件市場80%被中國產品壟斷。不久前記者去倒閉的“第一太陽能”公司在法蘭克福奧德市的工廠參觀,聯系人稱有1200名工人因此失業。盡管如此,法蘭克福奧德市和勃蘭登堡州相關政府官員都向《環球時報》記者承認,中國產品的競爭只是這些企業倒閉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歐洲光伏企業缺乏創新,生產沒有形成規模效應,某些領域技術不如中國。至于補貼,歐洲光伏企業沒少拿,指責中國沒有道理。
對中國光伏產品提出雙反調查申請的“帶頭大哥”是德國光伏生產商“太陽能世界”公司。這家企業在美國也申請了雙反調查,并導致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太陽能世界在美國的分公司奄奄一息,期待雙反能帶來轉機。但是美國最終只對中國產電池片征稅,中國光伏廠商通過采購國外電池片、制造組建出口,有效規避了雙反負作用。“太陽能世界”吸取教訓,要求歐盟對中國產電池、硅片和組件全部雙反。太陽能世界公司副總裁、歐洲光伏產業聯盟主席米蘭·尼奇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宣稱,此舉是要“給市場一個公平”。尼奇克在采訪中不肯透露主張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的是哪些企業。
現狀:上下游企業“揭竿而起”
在歐盟委員會決定發起雙反調查后,歐洲太陽能企業紛紛“揭竿而起”,要求歐委會結束短視行為。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商、硅料生產商、光伏組件進口商、系統安裝商、服務商等行業都受益于質優價廉的中國產組件,決定結成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同主張征稅的歐洲光伏產業聯盟對抗。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發言人、德國Soventix公司首席執行官托斯騰·普羅伊格沙斯說,當初尼奇克等要求雙反調查時,支持他的企業在全歐洲只有45家,支持平價太陽能聯盟的有130家。半年過去了,尼奇克的支持者還是45家,但他們已經有450家成員,遍及歐盟20多個國家。
普羅伊格沙斯說,太陽能世界等歐洲光伏生產商,在光伏暴利時代獲得了巨大利益,都是上市公司,有實力游說歐洲政客。光伏下游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資金不足,發出的聲音不夠大。如今他們成立行業組織,目的是讓更多歐洲政治家看到太陽能世界的理由是“胡扯”,希望歐委會盡早糾正錯誤。
據瑞士一家獨立研究所Prognos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一旦歐盟對中國產光伏產品征收20%關稅,三年內歐盟五大國家將有10萬人失業,其中德國5.5萬人,意大利2.1萬人,英國1.7萬人。如懲罰性關稅提高到60%,歐盟最多有24萬人失業,帶來287億歐元損失。
前景:多方呼吁和解防“貿易戰”
對于6月6日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德國反傾銷法問題專家段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委員會在雙反問題上擁有獨立決策權,歐盟成員國的態度無法左右其出臺措施。但臨時性反傾銷稅只能實施6個月,屆時如果歐委會想延長(最多3個月),必須得到多數歐盟成員國的批準。因此到12月,歐委會需要做出兩個決定:一,是否延長臨時性懲罰關稅,二就雙反問題做出最終裁決,是否實施長達五年的懲罰性關稅。
段煒表示,中國已經宣布對歐盟產無縫鋼管和多晶硅實施雙反調查,中國還可能推出更多反制措施。歐委會必須權衡利弊。目前德國政界和工業界極力反對雙反,也是擔心爆發貿易戰,危害德國利益。
勃蘭登堡州是德國最主要的光伏生產企業集中地之一。東勃蘭登堡州投資中心總經理卡珀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中貿易利益巨大,如果爆發貿易戰后果不堪設想,相信歐盟最終會懸崖勒馬,在光伏雙反問題上同中方和解,出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