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顯然是高估了機器人對人工的取代。”一位不愿具名的供應商說,百萬機器人計劃并不順利。
這名供應商為富士康供應CNC(數控機床)等小型設備,即一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往年這個時候,“富士康滿世界追著交貨”,但今年他們被告知不需外協,富士康內部消化解決,這些跡象讓供應商斷定“富士康自動化發展遇到了阻力”。
一位接近富士康集團內部的負責人向財新記者透露,目前富士康自主開發生產了2萬臺機械臂,其中一半擺在倉庫沒有動,而郭臺銘對此并不知情。
來自富士康菁干班(富士康針對從著名大學本科生中招聘來的儲備干部人才的統稱——編者注)的一篇論文認為,富士康自動化阻力來自三方面:開發自動化設備成本高、工序間檢驗難以進行以及自動化存在經營風險。
富士康自主開發機器人是基于降低自動化成本方面的考慮。一直以來,富士康都強調內制加工,其核心競爭力即生產中所需的材料、零件、軟件,都通過垂直整合內制。但是,機器人研發要求龐大的資金支持,這對成本控制要求苛刻的富士康來說,“認識并不統一”。特別是在2010年公司首次虧損以來,富士康一直在采取行動控制開支。
一位不愿具名的富士康設備工程師向財新記者表示,富士康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還待突破,“比如馬達、諧波減速機、控制器”;富士康對機器人的研發也主要集中在四、六關節機械臂,用于噴涂、拋光、搬運、組裝等惡劣環境下的簡單重復性工位。2011年時,富士康自動化事業部曾有傳聞稱,郭臺銘啟動公司研發的機器人,發現老是來回抖動,坐標不穩。而富士康新聞發言人劉坤也說,富士康現在用的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只是機械臂,這在制造企業中應用很普遍。
截至目前,富士康還沒有自主研發智能機器人,而智能機器人在富士康生產線上應用也不多。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副理事長葛歡慶說,從長遠看,人力密集型代工業,出路即在省人化和無人化,企業自己儲備機器人技術理所當然,這也是包括富士康在內的一些大型制造業自主開發機器人的初衷。
財新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除了富士康,奇瑞、比亞迪等也已開始自主開發機器人項目。但中國制造業仍不具備機器人技術研發實力,僅限于基礎應用。“自己開發生產的機器人成本比市場價還高,他們才發現這種投入成效不大,只是學習了最初級的機器人技術生產經驗。”葛歡慶說。
按富士康內部規定,除非蘋果公司指定的產品,外購機器人必須經過技委會同意。自2001年起,富士康陸續成立涉及機械加工、電子產品測試、機構產品工程、工業工程、信息技術、沖壓、壓鑄、成型、表面處理、電子研發、熱傳導、供應鏈等23個專門技術委員會,由各事業部主管兼任總干事。
基于成本核算考慮,富士康自動化部門會定期制定針對某車間某工序機器人代工的提案。提案會根據所需要的人工,列出每個成品所付出的人工成本費用,及相對應的代工機器人設備成本費用,并明晰機器人代工所需的回收成本時限。提案由技委會審核實施。
在深圳大浪,一批靠給富士康自動化裝機生存的中小企業集群,已逐漸發展壯大。他們為富士康提供自動化半成品,再由富士康二次加工。和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著名品牌相比,他們僅稱得上自動化的集成、組裝商,并擁有低價優勢,也僅限于供給富士康“經濟型機器人”的半成品。
而把機器人自動化技術引入中國3C(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的ABB現在有超過1000臺機器人在富士康大陸車間應用,多用于包括沖壓、激光焊接、激光打標、打磨拋光等簡單重復性工序。ABB曾對這些機器人和人工比較,得出的數據顯示機器人效率明顯高于人工。以打磨拋光為例,采用機器人后,相比人工,單個產品節拍從7分鐘縮短到5分鐘,產品優良率從87%提高到93%;對于兩班倒的工作站,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兩個熟練工。
即便如此,部分高管還是對大規模上馬機器人持反對意見。因為自動化的最大難點之一是生產線要重新設計。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即指出:“從手工到自動化,在生產模式上會有改變,這種改變很復雜,不能完全復制人的模式。”
在富士康,有些工位看似簡單,但無法自動化。尤其是需要彈性和即時判斷的工位,目前機器人還做不到。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富士康事業部對上馬機器人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大部分現有工序還不適合用機器人”。
富士康主要客戶蘋果的產品組裝還是以手工為主。一位不具名的富士康設備工程師告訴財新記者,這主要是因蘋果對外觀要求極高,其外殼一貫采用較軟的鋁,很容易碰刮傷,劃痕形狀等不易用機器來定義,因此,盡管目檢工序占用人工頗多,但目前仍由人工完成。
種種考慮之下,“一般企業會算,自動化投入要在一年至一年半的勞動成本中全部收回,一旦超過兩年,企業就會考慮放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精密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凱博士說。但也有例外,大客戶指定購買的自動化設備不會被阻攔,“因為是由客戶出錢”。
阻力之下,富士康自動化戰略不會逆轉,原因之一即在客戶的推動。
在整個富士康集團深圳龍華產業園,惠普打印機墨盒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最高。這條由惠普公司設計生產的自動化生產線搬來深圳前,已在新加坡運營了十年左右。
一份來自富士康的內部文件稱,即將上馬的品牌打印機墨盒新生產線“自動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高”,每條生產線“只需五到十名操作工人,是原來的十分之一,產品附加值更高”。
該車間員工告訴財新記者,舊生產線已實現半自動化,整個生產車間操作工人數少于辦公室員工。“20%工作量由工人完成,其余80%由機器人完成。”他介紹說,整個生產過程三個工站,人工僅參與投料、檢測、出料等,此外,“遇到卡位或偏離,需人工復位”。
其余工序如投料、送料、夾料、貼海綿、貼過濾網、送和抓取海綿,上蓋、壓蓋,以及檢測蓋子是否蓋緊等,都由機器完成。
第三工站中的貼芯片工序較為復雜,涂膠、貼芯片、加熱、抽樣檢測芯片質量等均由工業機器人代勞。其中涂膠、貼芯片工序要求攝像頭對準位,“這對機器人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一些”。
這個車間生產了惠普在亞洲市場30%的墨盒產品,富士康還做不出這樣的自動化生產線設備來,工藝流程掌握在惠普手中,自動化設備也屬于惠普公司資產的一部分。
和墨盒生產線相比,惠普打印機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較低。原因之一是“墨盒產能高,一條生產線一天即可生產出54000件墨盒,而打印機產能較低”。
蘋果這樣的大客戶也會指定購買自動化設備。富士康部門負責人透露,蘋果等大客戶指定外購自動化設備包括日本發那科(FANUC)的產品,發那科是全球最大機器人和智能機械制造商,在數控技術上具有優勢.
但基于“交期和成本難以滿足要求”,尤其是成本核算考慮,富士康開始放寬對品牌要求的限制。“像蘋果公司指定的發那科CNC(數控機床)銑床設備,我們也會發單給諸如北京金雕等一些國內CNC供應商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