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自治區“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州、市、縣(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區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自治區“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2013年4月27日
自治區“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一、全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十一五”以來,我區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發展空間,節能環保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在節能領域,余熱發電、高爐煤氣發電、爐頂壓差發電、變頻調速等一批重大節能技術得到應用,高效節能裝備產品推廣取得較大突破,節能成效顯著。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在環保領域,城市污水處理廠、火電廠煙氣脫硫設施建設進程加快,環保服務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10年,全區節能環保產業總收入達到6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117%。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區節能環保產業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全社會對節能環保產業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我區節能環保技術創新機制尚不健全,技術開發投入不足,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節能環保產品。節能環保產品和裝備企業間成熟的專業化分工和差異化經營格局尚未形成,集群優勢并不明顯,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區域發展不平衡。受產業基礎、市場、體制、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區節能環保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大規模、綜合發展能力突出、品牌效應強的旗艦型企業。三是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污染治理設施重建設、輕管理,運行效率低;市場監管不到位,國家明令淘汰的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設備仍在使用。四是政策機制還需要完善。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政策尚未到位,財稅和金融政策有待進一步創新,節能環保企業融資困難,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尚未建立。五是服務體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環保基礎設施和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等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不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尚待建立和完善。
(三)面臨的形勢。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迫切需求,必須加快提升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十二五”時期,國家把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節能服務、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等節能環保服務業。“十二五”時期,我區節能環保產業正處于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緊緊抓住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按照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以及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著眼于滿足我區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柱力量。
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和“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重點工程為依托,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強宏觀指導,完善政策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自主創新,規范市場,增強競爭能力,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
(二)基本原則。
政策機制驅動原則。健全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完善價格、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拉動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
技術創新引領原則。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