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已注意到最近幾天媒體廣泛報道歐委會已就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案提出初裁建議案,建議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從37%到68%。有消息說,歐委會正在就上述建議案征求成員國意見,“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注,希望這個事不是真的,是假消息最好……中方不愿意與歐盟打貿易戰。”
沈丹陽是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光伏反傾銷“中方始終保持克制”
本月初,中國商務部已經發出提升磋商級別、解決貿易爭端等提議。此番最新表態,中國商務部仍相當克制。
“盡管有證據顯示歐盟對一些產品存在明顯的政府補貼,中國企業要求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但中方始終保持克制的態度。”沈丹陽昨日說。
沈丹陽同時援引歐洲研究機構的報告稱,限制中國產品將會導致歐盟喪失就業崗位將近20萬個,中方注意到歐盟成員國內部對是否應當征稅也沒有統一意見。
他強調,直到今天,中方通過對話協商化解摩擦的立場仍未改變。
沈丹陽同時提到,中國對歐美韓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初裁已經結束,按原定時間表大約會在6月公布初裁結果。這一表態被外界視作中方對歐盟光伏反傾銷案初裁的反制措施之一,不過反制力度有限。
據報道,在征求各成員國的意見后,歐盟預計于6月6日前公布光伏反傾銷案初裁結果。按照歐盟貿易法規,征收反傾銷稅需獲得三分之二成員國贊同,也就是說,中國方面需要爭取歐盟至少三分之一成員國反對才有可能推翻這次不利于中國企業的調查,盡管德國已表態反對調查,但前景顯然不樂觀。
去年9月和11月,歐委會分別啟動對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這被業內人士稱為歐盟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雙反”案件。中國70%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歐盟,2011年,中國光伏企業對歐盟的出口額為210億歐元,約占中國對歐出口總額的7%。
電信“雙反”“歐方磋商誠意不足”
在昨日的發布會上,沈丹陽還以相對強硬的措辭,回應了最新傳出的歐委會“雙反”中國電信產品的消息。
當地時間5月15日,歐委會宣布,原則上決定對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展開雙反調查(詳見早報5月16日A34版《歐盟揚言“雙反”中國電信設備產品》)。由于此次歐委會的決定涉及巨大商業和戰略價值的尖端行業,此案也被歐盟貿易圈子稱為“所有案件之母”。
沈丹陽昨日指出,在無線通信領域,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高于中國企業在歐盟的份額。歐方單方面采取措施,必將損害雙方利益,“因此多數歐盟成員國也是不贊成對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歐盟產業界更是不支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歐洲三大供應商──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中,前兩者已表態反對調查。眼下正值一個敏感時期——隨著中國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建設潮的興起,這些供應商正謀求擴大在華業務。僅2013年一年,中國移動就打算對4G網絡投入近70億美元。
沈丹陽昨日說,如果歐方執意啟動調查,中方將按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法律采取措施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由此產生的后果必須由挑起摩擦的一方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金融時報昨日稱,歐委會的最新決定意在迫使中國“認真投入談判”(此前雙方進行了幾個月毫無結果的討論),并驅散有關歐盟貿易委員將在這個高度爭議性的案子中可能“靠邊站”的說法。
沈丹陽昨日不無所指地表示,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歐雙方進行了多輪磋商,“雙方的溝通渠道一直是暢通的,也是開放的。”
沈丹陽說,前不久,歐委會一個高級代表團訪華,還就此問題和中方進行了磋商,并表示將對中方提出的解決建議進行研究答復,“現在歐方未作任何回復就作出這種決定,讓人不得不對歐方通過磋商解決矛盾的誠意產生懷疑。”
爭端走勢“劍指戰略性產業”
長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代理歐盟貿易法案件的律師祝匯檢告訴記者,歐盟長期就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和國有企業補貼等議題對中國施壓。由于雙方貿易領域高層對話渠道不多,啟動“雙反”意在迫使中國走上談判桌。
數據顯示,歐委會目前正在進行的30個雙反調查中,有19個涉及中國。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駐歐盟使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總結說,未來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手段的使用將更頻繁,涉案金額將更大,且將更多使用“雙反”調查;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手段的打擊對象正在從具體產品到整個行業,且更多指向較為高端的戰略性產業。
形勢顯然不樂觀。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共遭遇21國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77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69%。而目前全球所有的反補貼措施中,一半以上針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