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是‘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日前,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明確6項未來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工作的主要任務。
《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提出,要結合碳捕集和封存各工藝環節實際情況開展相關試驗示范項目,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項目和基地建設,探索建立相關政策激勵機制,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發展的戰略研究和規劃制定,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加強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
受此政策扶持的利好消息提振,A股市場的碳捕集概念股杭氧股份、大唐發電等盤中強勢大漲。分析人士認為,碳捕集將是未來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一環,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A股市場的相關概念股有望迎來持續表現的機會。
大力發展利用環節
碳捕集和封存(CCS)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相關能源產業的排放源中分離出來,輸送并封存在地質構造中,使之長期與大氣隔絕。
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過去3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迅速,目前的年排放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盡管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但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作為補救措施之一,近年來,我國結合本國實際提出了CCUS,即在CCS原有的捕集、運輸和封存三大環節基礎上增加了二氧化碳利用的環節,嘗試尋求對二氧化碳氣體的科學利用。
今年3月,科技部發布的《“十二五 ”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突破一批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關鍵基礎理論和技術,實現成本和能耗顯著降低,形成百萬噸級CCUS系統的設計與集成能力,構建CCUS系統的研發平臺與創新基地,建成30-50萬噸/年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集成示范系統。
《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則對CCUS相關技術如何向產業轉移做出進一步指導。根據通知部署,我國將研究制定相關標準及相關政策激勵機制,鼓勵首先在火電、煤化工、水泥和鋼鐵行業中開展碳捕集試驗項目,建設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和封存一體化示范工程。
按照此前國務院提出的“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國的碳捕集產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表示,我國政府重視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的穩步健康發展,重視該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將繼續結合國情穩步推進該技術發展。
市場應聲而動
二氧化碳被成功捕集后,接下來要如何處理?它又能被那些行業所利用,順利實現“變廢為寶”?
據記者了解,二氧化碳的工業用途非常廣泛。在機器鑄造業,二氧化碳是添加劑;在金屬冶煉業,特別是優質鋼、不銹鋼、有色金屬冶煉中,二氧化碳是質量穩定劑;在陶瓷搪瓷業,二氧化碳是固定劑;飲料啤酒業,二氧化碳是消食開胃的添加劑;做酵母母粉,二氧化碳是促效劑;在消防事業,二氧化碳是滅火劑。
分析師認為,正是由于身兼環保與高科技的雙重優勢,CCUS概念一經政策引爆,隨即成為備受資金追捧的A股熱點。“在上述消息提振下,碳捕集概念股飆升,九龍電力上漲5.32%,杭氧股份上漲5.13%,天科股份上漲3.75%。”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二氧化碳生產企業100家左右,生產能力為每年200萬-250萬噸,與此同時,一個裝機容量僅幾十萬千瓦的燃煤電廠,一年能捕集的二氧化碳總量就接近200萬噸。“國內化工市場上的二氧化碳售價現在在800-1200元每噸之間波動,而通過CCUS技術每噸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還不到600元。”市場人士表示,這給一些有能力構建CCUS系統的設計與集成的大中型企業帶來投資機會。在占據技術優勢的前提下,企業絕對有利可圖。
這一點在《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中也被詳細提及,“不斷拓寬資金渠道,鼓勵企業自籌資金和多方面融資,逐步探索對企業投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項目在信貸、價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配套支持。加快形成政府鼓勵引導、企業投入、多方面參與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資金保障體系,著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一段時期,眾多大型能源企業不約而同地涉足碳捕集領域,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華能集團、東 方電氣集團、神華集團、新奧集團等在內的眾多企業,均投入巨額資金在不同環節參與了碳捕集、利用等環節的實驗和生產。
碳交易或提速
據蘇偉透露,“未來5年,還將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節能、積極發展低碳能源以及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等措施,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碳捕集技術的進步恰恰給碳交易市場發展提供了無限遐想。
2012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在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有益探索。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前期準備,這些試點省市陸續在碳交易主體界定、配額分發、價格形成機制、第三方核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和體系,這也使得碳排放交易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進入實際運行階段。根據各地試點工作進程,進展更快的北京、上海、廣東或將成為“第一梯隊”,嘗到碳排放交易的“頭啖湯”。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開信息顯示,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試點初步方案為,首批試點企業約200家,涉及16個行業,包括鋼鐵、石化、有色、電力等10個工業行業,以及航空、港口、機場、賓館等6個非工業行業,均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初步測算這200家企業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億噸。
據了解,碳捕集主要由煙氣預處理系統、吸收、再生系統、壓縮干燥系統、制冷液化系統等組成。采用CCUS技術的裝置可以對電廠鍋爐排煙進行脫硝、除塵、脫硫等預處理,脫除煙氣中對后續工藝有害的物質,然后在吸收塔內復合溶液與煙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將二氧化碳與煙氣分離;其后在一定條件下于再生塔內將其生成物分解,從而釋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經過壓縮、凈化處理、液化,得到高純度的液體二氧化碳產品。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利用該技術,鋼鐵廠、化工廠、大型發電廠等完全可以將這部分結余的配額拿到交易市場出售。”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封存和使用,可以使單位發電碳排放減少85%-90%,而一旦中國碳交易市場鋪開,全國可提供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應占到世界總需求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