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壓電器行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目前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就低壓電器品種、規格、性能、生產能力來看,基本上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就著手研制具有智能化、可通信功能的第3代低壓電器,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基本實現了低壓配電網的智能控制和網絡控制,以此滿足配網自動化的需求。1990年聯合上海人民電器廠、遵義長征九廠向原機械工業部申報國家重點企業技術開發項目,于1991年正式立項。該產品于1995年通過鑒定,1997年開始投入小批量生產,型號為DW45系列,有3個框架等級2000A、3200A及6300A。其中6300A主回路為2臺3200A并聯組合而成。DW45智能化投放市場后由于其高性能和高可靠深受用戶歡迎,其產量不斷攀升。DW45系列斷路器目前年產量已超過20萬臺,是我國低壓電器發展史上推廣最成功的產品。由于DW45大量推廣,使ME和DW17系列斷路器產量逐步下降。目前DW45系列萬能式斷路器在配電系統中運行的產品已超過100萬臺。
但由于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調度自動化等系統的研發與應用也在同期剛剛起步,因此,存在著需求分散、各成系統等問題,即系統平臺不統一,各系統間很難實現互聯和信息共享,造成不同地區、不同廠家生產的智能化低壓電器等電器設備或高、低壓電網間信息不通,數據上傳不通,下達不暢,無法從根本上實現電力自動化目標。因此,我國具有智能化、可通信功能的第3代低壓電器的推廣應用并不十分理想,但從目前智能電網對電器設備的要求來看,已打下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低壓智能化控制系統在國外已廣泛使用,這些系統往往省略了馬達控制中心(MCC),電動機起動器一般安裝在電動機旁邊,它們通過現場總線與中央控制室上位機連接。既能集中控制,又能現場操作。為了盡快跟上世界新技術發展潮流,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從2000年開始,專門成立現場總線研發中心,重點研究可通信低壓電器以及低壓智能配電網絡系統及相關配套產品。蘇州萬龍電氣集團和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參與該項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工作。經過近十年研發,我們已經在第三代主要低壓電器產品上實現可通信,包括可通信萬能式斷路器、可通信塑殼式斷路器、可通信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可通信交流接觸器、可通信電動機保護器、可通信軟起動器、可通信控制與保護開關電器等產品。
通過以上一系列產品開發,使我國智能電器、可通信電器以及智能配電與控制系統相關技術跟上世界發展潮流。由于我國電工行業分割,各自為政,使該項技術及相關產品的推廣帶來困難。至今,我國智能化可通信低壓電器及其系統推廣并不理想。2009年美國提出了在美國發展與建設智能電網的設想,引起了全世界對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視。當然也引起了我國高層領導的重視。我國已將智能電網發展與建設明確由國家電網公司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可以相信,隨著智能電網建設與發展,我國智能化可通信低壓電器及其系統必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