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被視為德國的“門面”行業,目前面臨著專家描述的“一波三折”的困境。4個月前,機械制造業似乎還處于看漲行情,前不久還預測2012年實現4%的增長率,現在又報告了零增長的下行預期。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VDW)此前曾預測機械制造業“一枝獨秀”。
一波三折的德國機床工業
全球經濟衰退對機械制造業造成了損失。2011年,最初預測實現14%的增長率,后來將增長預期下調到12%,結果是12月實現了1.9%的負增長。
2011年,由于國內銷售增長12%(幾乎與出口平分秋色),德國機械制造業增長240億歐元,增至1,870億歐元左右。2011年產能利用率平均為88.1%(2010年為78%)。1-11月,機械出口增長14.5%。德國機械產品的20大主要市場都出現了增長,中國增長26%,美國增長22.2%,俄羅斯增長33.2%,土耳其增長29.3%,巴西增長23.6%,印度增長15.3%。歐元區出口增長9%,低于平均增長率。歐盟成員國中,法國處于領先地位,市場份額達16.5%。然而,總體呈現4%下滑。國內訂單比年初增長2%,出口訂單則下降7%。
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常務理事WilfriedSchaefer表示:“12月份作為25個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導致了第四季度下滑。”然而,2011年度的12月份,實現了上世紀60年代初實施訂單統計以來的新高。2011年,機床產量增長1/3,創下了增長率新高。年中,產能利用率平均達到93.8%。未交貨訂單保持在9.3個月。
在協會統計的28個行業中,23個行業去年出現了產值增長,包括機床業。其次是機械手、自動化及農業技術。由于德國機床業生產處于高位,協會預測今年將出現增長放緩。但是,協會仍然對今年“持樂觀態度”。
在訂單儲備、未交貨訂單、產能利用率處于高位的情況下,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預期德國機床業2012年同比增長5%。這一預測的依據是早期宏觀經濟指標。協會預測伙伴牛津研究所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保持2.5%增長率。工業產值預期出現強勢增長,在此基礎上,主要客戶行業對機床的資本投資也預期增長。這一增長的主要推手仍然是亞洲,領先者包括泰國、中國、中國臺灣、日本和印度。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顯示,機床業本身及主要客戶群的信心指數上升。
“救場”還看亞洲市場
迎接全球經濟衰退挑戰的關鍵在于加強全球化,打入亞洲市場。然而,行業面臨的挑戰在于,必須合理解決成本高漲和熟練工人短缺等問題。
有些德國公司也考慮將生產外包到低成本生產地區。但是,許多公司仍然堅持德國國內生產,他們認為在德國生產更為穩妥。例如,去年德國出口的機床的70%是由德國生產基地生產的。去年,德國機床產值達到131億歐元。同期,海外產值達到110億歐元。海外生產主要在瑞士、美國及歐洲其它國家。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會長MartinKapp表示:“德國在中國的生產規模仍屬落后。”雖然在中國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德國機床業確實抓住了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的商機。德國42%的機床出口到了亞洲,而數年前僅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