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駕駛小轎車行駛20000公里,他將排放4.5噸二氧化碳。
而4.5噸二氧化碳污染,需要1公頃森林5天才能吸收完。我們的城市中,要找到森林,難上加難。
再看另一種環保的出行工具——公共自行車。截至2012年6月底,杭州共有2744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6.5萬輛公共自行車,日均租用量23.8萬人次, 如與小轎車出行相比,可節約標準煤4.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39萬噸。
說得再通俗點,如按每輛小汽車平均運載2人計算,公共自行車的出現,相當于每天減少11.9萬輛小汽車出行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污染。
如今,環境污染已成了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
所以,二氧化碳減排量也有了價值,甚至能折成現金,實打實交易。
去年下半年,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公司就成了杭州乃至全球公共自行車企業“第一個吃螃蟹之人”。
2012年10月19日,經過權威機構的測算, 9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在2010年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15.55噸,并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成功,被杭州一家企業以2.1萬元買下。
這是杭州第一次在國家碳交易平臺上完成自愿減排交易,也是全球第一次利用公共自行車為載體進行碳交易。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公司獲得的碳交易證書
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
昨天下午,記者在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公司,看到了這張淡綠色底紋的“碳減排量交易”證書,下面署名“北京環境交易所”頒發。
那么到底什么叫碳減排量交易呢?
其實,它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發達國家對碳排放指標控制極為嚴格。
“一家企業每年能排放的碳量是規定好的,碳排放量達到這個數值就要停產,多排還可能坐牢。”如果不想停產,工廠就要到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排放指標,而做出減排貢獻的城市或企業,也能賣出自己的碳排放量,得到回報。
國內碳交易起步比較晚,但這幾年也越來越重視。預計2020年前,中國將建立起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9處服務點
2010年一年的減排量賣了2.1萬元
“我們一開始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了市標準化研究所和德國一家有經驗的公司,聯合搞這么一個項目,特別少選了幾個點,就9個,沒想到真有人買。”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公司副總經理陶學軍談起此事,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他們從杭州8個城區2177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中,選取了龍翔橋、信義坊、屏風街、新華路點、武林門西、葉青兜路、朝暉三區、西溪路杭大路西以及慶春路167號9個租賃點。
原文轉自:http://www.tangongye.com/news/NewShow.aspx?id=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