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世界都在推行自動化生產的浪潮之下,工業制造業開始從傳統的人力密集型工作模式開始向自動化生產模式轉型,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在生產線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相應的某些生產環節人力的作用不可避免的被弱化,或許將在之后直接影響到就業問題,畢竟制造業是容納大量務工人員的重要行業之一。
據最新的數據表明,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的機器人采用率(即每10,000名員工對應的機器人數量比例)提高了210%(雖然基數非常低)。他們還提到,美國的機器人采用率也提高了41%。調查覆蓋了六個國家,其中,美國、德國、巴西、中國和韓國的機器人采用率均在增長,但日本是個例外。當然,日本的機器人采用率已經很高了。
日本很早就開始采用機器人,一直到最近,也仍擁有最高的機器人采用率。在日本和韓國,每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數量是最多的,10,000工人對應了超過300臺機器人。之后是德國,10,000名工人對應超過250臺機器人。
不過在所有六個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機器人采用率和失業率同時上升的國家。相反,德國在機器人采用率上升的同時,實現了更高的經濟增長,同時制造業就業率也沒有減少。IFR說,在像日本和德國這樣的國家,機器人數量的上升,可能抵消了勞動人口的減少。
單從美國的數據來看,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的確對就業問題造成一定不良影響,但從德國這個全球最著名的制造業國家來說似乎就并不那么適用了。
而下面一份有關機構得出的數據也給德國這一現象提供了佐證。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今天宣布發布其最新研究,名為“積極影響就業的工業機器人。”這項研究發現,在未來八年中,將創造多于200萬個工作崗位因為工業機器人。研究證明了機器人創造就業機會,這是一個事實問題,生產力和競爭力是制造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于機器人和自動化有些工作量減少了,但研究強調它們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在筆者看來,制造業工業機器人應用率的上升之所以沒有影響工人的就來率,是因為在工業機器人大量采用時,機器人生產線的日常維護、修理等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來進行處理,這就無形中帶動了一大批與機器人相關的就業途徑,產生的新崗位也是非常之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