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部署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2013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大力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前瞻認為與2012年“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相比,盡管工業依然是節能的重點領域。但是“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2013年的新措辭。這意味著我國工業節能的著力點將從“淘汰落后產能”,逐步過渡到龍頭企業的設備升級。
一、工業節能是節能行業重中之重
監測顯示,2007-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2012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6.20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08%。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2005年以來,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均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1.5%左右,2012年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3%。這與工業創造價值(工業占我國GDP的比重達40%)不相匹配。
二、工業節能主要手段:技術節能
(一)工業節能主要手段分析
《2013-2017年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工業節能手段主要包括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其中結構節能是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降低高耗能產業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如發展新能源;技術節能是指采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和綜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等;管理節能是指在不改變現有技術、設備、工藝等硬件措施的條件下,通過管理手段加強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漏損率等。
不同的節能手段節能的效率是不一樣的,需根據具體行業、具體區域擇優選擇。例如火電行業,60-70%需要通過結構節能實現,30-40%需要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北京市采用的節能減排投入產出模型表明,到2015年,采取結構節能的方式,保守型、穩健型、積極型三種節能減排方案分別可使北京市能源強度降低20.33%、23.06%、25.92%;而采取技術節能的方式,北京市能源強度可分別降低44.5%、48.2%、49.7%。
(二)工業節能的技術節能
《2013-2017年中國工業節能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表明:現階段,從我國節能行業的發展和節能的實施效果來看,我國節能主要通過結構節能、即使用行政手段強制淘汰落后產能或限制用電等方式來實現,采用技術節能的比例較低。目前我國技術節能方面的政策實施效果不理想,對節能的貢獻和節能行業發展的幫助小,主要問題在于:政策執行存在障礙,例如稅收、信貸等政策對節能項目或節能行業的支持在執行時會存在認證困難等問題,導致政策無法執行;政策執行影響到部分參與者利益,例如信貸、金融等政策在執行時執行者的實施成本高、或會損害執行者自身的部分利益,導致政策推行困難;政策的執行力度小或企業享受政策利好的難度大,政策對企業的吸引不大,例如部分財政鼓勵政策對單個項目的補貼額度小,或部分企業在向當地申請時難度大等。
未來一段期間節能政策對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策的執行力上,若政策的執行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將有助于節能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就節能而言,技術節能在結構節能空間日趨縮小的情況下顯得更具實效性。
三、中國工業節能重點工程
根據國家近期陸續發布的規劃、政策等,分析預判“十二五”期間,中國工業節能的重點工程將會集中在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工程和余熱余壓回收利用工程,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十二五”期間中國工業節能中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和余熱余壓回收利用工程投資均將有不同程度上漲,漲幅分別為250%和33%。
(一)余熱余壓可利用空間大
根據《2013-2017年中國余熱發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從目前我國工業的現狀來看,余熱余壓可利用空間巨大。我國鋼鐵、有色、煤炭、建材、化工、紡織等行業的余熱余壓以及其他余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工業窯爐被高溫煙氣、高溫爐渣、高溫產品等帶走的熱量達40%-60%。例如,冶金行業中可利用的余熱約占其燃料消耗量的1/3,建筑材料約占40%。目前我國余熱發電技術成熟且應用范圍廣的兩個行業主要為水泥和玻璃行業。我國余熱發電行業發展空間廣闊。水泥和玻璃兩個余熱發電成熟領域仍有繼續挖掘空間,其它行業處于待拓展階段。
(二)電機系統改造潛力大
以電機作為電力驅動的動力源,其耗用的電能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0%以上。據《2013-2017年中國工業節能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工業用電動機消耗電能已占工業用電消耗的73%。但我國電機系統和電機產品效率均較低。我國電機系統的運行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20個百分點,相當于國際20世紀70至80年代的水平,我國80%以上的電機產品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平均低2-3個百分點。我國目前廣泛應用的Y系列電動機效率平均值為87.3%,而美國高效電動機的效率平均值為90.3%,其近幾年推出的超高效電動機產品的效率平均值更高達91.7%。僅以電動機效率提高2個百分點為例推算,全年可節約電能250余億k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