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示意圖
記者近日從武漢市綜合節能優化處獲悉,自2008年該市推廣合同能源管理至今,僅0.05%的企業使用該業務。合同能源管理,即新型市場化節能機制,實質是節能公司負責為客戶建設節能改造工程,不需客戶投入資金,等工程完成后,客戶在一定時間內,按比例與節能公司分享項目帶來的節能效益。為何該項目遭到冷遇,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現象:萬家企業僅5家嘗鮮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非常少。”武漢市綜合節能優化技術服務平臺負責人表示,如此好的政策卻少有企業參與,十分遺憾。
2008年下半年,武漢市經信委開始在武漢市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然而這種前期不需要企業任何資金投入的項目卻進展緩慢,一年僅有10家企業采用。
為了促進更多的企業實施該項目,次年6月,武漢市經信委聯合財政局等部門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根據這些政策,只要項目合同額達到20萬元、年節約標煤百噸以上就可申報,遠低于國家節約萬噸標煤的標準。同時,企業節約1噸標煤,會獲得300元的獎勵,該額度也高于國家200元的標準。
盡管如此,根據武漢市綜合節能優化技術服務平臺統計,武漢采用該項目的企業不到百家,僅占比0.05%,相當于1萬家企業中只有5家采用。
原因:大企業不屑小企業不敢
對企業來說,合同能源管理并不是個賠錢生意,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會各算各的賬。
“標煤的獎勵資金,我們可以自己拿,為何要讓給別的公司?”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負責人胡先生告訴記者,公司一直在關注合同能源管理,但并沒有找節能公司合作,而是自己親自投資實施。他稱,之前有節能公司來公司談合作,但推廣的節能技術并沒有被公司技術部門認可。“有些技術對我們來說已經落后了,而且我們又有資金和技術實力,便自己實施了”。
和上述公司一樣,荊州恒隆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也正在考慮自己投資做節能。該公司稱,不太相信節能公司報的50%的節能效果,“我們做了7個月的測試,結果是,平均每月只節能15%,并沒有節能公司當初承諾的效果好,所以我們決定自己掏腰包節能。”
這兩家公司的觀點代表了多數有實力的大公司的想法。但中小企業對于合同能源管理,又是截然不同的看法。“大的節能公司不給我們做,一般的節能公司實力和知名度都不夠,怕合同期沒結束,節能公司就倒了,風險太大。”一家小企業的負責人稱,除此之外,也不能預測公司未來的發展,怕到時候沒有能力支付相關費用。
解困:暢融資渠道推節能鑒定
2012年7月,武漢市發放了第一筆合同能源管理貸款,此時,合同能源管理已在武漢推廣實施了近4年,“這充分說明節能公司融資難的問題。”武漢佩普照明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稱,公司主要從事電燈方面的合同能源管理,但只能接一些五六萬元的小項目。
他算了筆賬:傳統金鹵燈,150W的售價是3000元,而廠房節能燈5W的價格就超過3000元。以1000平方米從事精加工行業的廠房來計算,全部改造完畢需6萬多元。改造后,工廠能節能50%—80%,節能效益跟客戶三七分成,一般合同期都較長,需要五六年。“所以前期投入很大,回收期又長。”該負責人稱,這對資金要求很高,再加上沒有客戶的預收款合同,公司又一般沒有什么固定資產,導致很難從銀行貸款。除此之外,由于沒有專門測定節能的技術和工具,導致客戶經常會對實際節能額度產生懷疑。“武漢節能需求市場很大,中小節能公司也很多,但因為融資和節能鑒定等問題,很多節能公司很難長大。”一位業內人士稱,目前武漢市只有國家電網下的一家二級機構具備機構測定資質。想要改善這種局面,得保證融資渠道的暢通,同時,大力發展第三方節能鑒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