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光伏業步入“后尚德時代”,巨頭隕落帶來的震蕩持續發酵,不但一些圈外投資者視光伏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身為國內多晶硅魁首的保利協鑫對于接盤重組無錫尚德這塊燙手山芋也是急于撇清。另一方面,光伏業如同錢鐘書筆下的圍城,“雖然里面的人都想出去,外面的人也想進來”。傳統巨頭的破產頹敗帶來了市場份額的暫時真空,讓曾經長期屈身其下的廠商們看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真相,更刺激了一些長期徘徊圈外的不速之客逆市布局抄底的心思,富士康大手筆殺入光伏市場,雖然令人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十多年來的最大變局,“后尚德時代”的中國光伏紛亂不堪。盡管賽維一息尚存,但“光伏雙雄”無疑已成昨日黃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大格局正在隱然成形。盡管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相信經過一番縱橫捭闔的拼殺博弈,新的雄主終將現身,光伏江湖必經此大亂方可有大治。
尚德怎成保利協鑫的燙手山芋?
此前媒體報道,在可能參與無錫尚德重組的企業家中,國內最大的多晶硅廠商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是政府最屬意的人選。經過一番猜測與澄清的角力,保利協鑫最終承認,的確接到無錫市政府邀請,參與尚德破產重整的方案討論,但尚未作出最后決定。
光伏業每況愈下的近兩年來,與賽維、尚德動輒數億美元的虧損相比,保利協鑫曾一度在2011年依然實現近43億港元的凈利潤,出色的業績和大膽的投資理念,逐漸將其“掌門人”朱共山推至公眾的聚光燈下。
在行業整體衰敗的大環境下,保利協鑫異軍突起,靠的是其“放中游、抓兩頭”的產業鏈戰略,業務主要集中于上游硅料生產和下游電站的開發建設。其一方面擁有6.5萬噸多晶硅的全球最大產能,配套硅片可年滿足13GW電池組件的用料需求,并為全球前十大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商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保利協鑫又介入光伏系統集成業務,在國內及歐美市場開發光伏電站項目,亦取得不俗戰績。相對于國內多數企業“單腳跳”的模式,兩條腿走路的保利協鑫自然要穩當得多。
對于保利協鑫而言,無錫尚德的確是個燙手山芋。眾所周知,無錫尚德的產業主要集中在中游,以生產和銷售光伏電池及組件見長,而這正是保利協鑫此前避免涉足的領域。這方面保利協鑫始終有著清晰的認知。早在2012年,政府方面就曾希望保利協鑫參與尚德、賽維的債務重組進程;朱共山曾就此公開表示,光伏產業低迷之際,公司希望穩健發展而非盲目擴張。何況,保利協鑫剛剛與同為電池組件商的英利簽訂了一攬子合作協議,此時進軍產業鏈中游,無疑將合作伙伴推到了競爭對手的位置;而且,與自己的客戶搶生意,上游的多晶硅業務又將如何自處?
誘惑也并非全然沒有。如若朱共山收購無錫尚德之后,保利協鑫有望實現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從而成為國內首個上中游“通吃”的光伏企業。正如筆者曾經指出,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將成為中國光伏下一輪分化組合浪潮的重頭戲。誰能率先打通全產業鏈,就能夠在行業寒冬中最大限度化解風險、增厚收益,對于今后成就霸業、定鼎中原無疑大有裨益。
說到底,在如今光伏低迷、信貸緊縮的狀況下,財務投資人的角色對保利協鑫的誘惑力并不大,而參與中游經營亦非后者所愿。因此,具體是否參與,還是要看無錫地方政府拿出的最終方案。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是否應由政府包辦?縱觀尚德的從生到死,背后無不顯露出政府掌控拿捏的有形之手。如果重組進程無法實現市場化競爭和運作,其他企業多半還是會投鼠忌器,敬而遠之;畢竟,沒人希望再當第二個尚德。
富士康逆市抄底勝算幾何?
這邊,保利協鑫對于無錫伸來的橄欖枝“十動然拒”;而身為電子代工企業的富士康,則在此時大手筆殺入光伏市場,擬在廣西投資興建20座光伏電站以及5家光伏設備制造企業。而在此前,富士康就曾傳出將斥資1000億元在山西、江蘇兩地投資光伏項目。
作為一個光伏行業的新手,富士康并沒有選擇收購或者參股現存的大陸廠商,而是選擇自立門戶、白手起家。這是因為,雖然光伏行業看起來行情糟糕、盈利前景低迷,但在富士康看來,仍遠比其原先的代工業務更有利可圖。由于產能過剩,目前大陸許多全新的光伏生產設備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加上一些光伏企業大規模裁員,對善于管控成本的富士康來說,此時自立門戶比之收拾爛攤子或許更為劃算。
事實上,媒體熱炒的“員工跳樓”新聞只是富士康陷入代工困境的冰山一角,其業務結構的轉型升級已經是勢在必行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縮水。精明的富士康從醞釀打通供應鏈,布局零售連鎖賣場到開辟新能源產業,不斷尋找突圍路徑。富士康的口號也從制造的富士康,轉向服務的富士康,去年又提出轉型科技的富士康。
就目前來看,富士康優先鎖定的轉型行業包括動力鋰電池、LED、光伏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從而實現公司內部電子元器件的產業升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也都是富士康在大陸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目前光伏產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的巨大需求和落后的技術水平之間的矛盾,由此而造成的高成本低產出的問題是最大的挑戰。富士康在目前國內光伏產業整合重組的大背景下進行長線布局,以較低的成本進入這個市場,既有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技術門檻。國內的光伏產業長期以來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兩頭在外”的格局下,核心技術、關鍵的設備材料都是進口。富士康進來容易,但如果不能突破現行產業格局的禁錮,真正擺脫代工的慣性,要想在光伏江湖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殊非易事。
值得關注的是,廣西在我國的光伏版圖中似乎還無足輕重。整體來看,廣西的光伏行業發展得不快,技術層次不高、規模也不大。就在今年年初,被稱為廣西“光伏之都”的興安縣被指造假,企業疑請臨時工表演上班,并以發展光伏產業之名“圈地”,一度引發社會關注。面對這樣的投資環境,富士康卻為何卻選擇在此布點?其實,越是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給出的優惠條件也越多,包括土地、稅收、能源等,或許正是這些吸引了從不做虧本買賣的富士康。
地方筑巢引鳳或許無可厚非,但優惠政策密集并不必然能造就產業的繁榮。對于富士康來看,既然是著眼長線,產業鏈的上下游都要兼顧,消費市場的培育尤為重要。而從這些方面考量,廣西顯然尚不具備一個理想的投資興業環境;其西進抄底之旅究竟成敗如何,恐怕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