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希·巴布納(ManishBapna)搭乘的航班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時已是深夜。次日清晨,他的身影便出現在了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北京辦公室,穿梭在不同的部門會議中。
“你好,歡迎來到北京辦公室。”馬尼希很有禮貌的向記者打了招呼,開始講述著這幾年自己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一些感受,分析美國在氣候變化中的行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以及中國面臨的挑戰
馬尼希2007年加入WRI,并著重關注國際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等話題。他同時也是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
他認為不論從科學、經濟以及能源安全的角度考慮,氣候變化都應該在接下來兩年的時間里會得到更為積極的討論并取得進展。
中國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大規模城鎮化的國家。馬尼希認為“接下來中國一定要抓住氣候變化的窗口機會,增加對環境和氣候有益項目的投資。”
“公平”內涵已發生變化?
《21世紀》:近年來,氣候變化談判方面取得的進展幾乎寥寥可數,非政府環保組織對近幾年的結果感到較為失望。你對氣候變化進展評價如何?
馬尼希·巴布納(ManishBapna,以下簡稱馬尼希):的確,氣候變化談判并不如我們預期進展得那么順利,但是說完全沒有進展也是不正確的。只要各個國家更有雄心,國際談判的步伐必定會加快。那么,接下來兩年非常重要,因為需要各國在2015年之前達成一個公平且雄心勃勃的新國際氣候協議,并且該協議要在2020年開始實施。
《21世紀》:但看起來各方并不會輕易讓步。
馬尼希:我認為這里有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圍繞著公平。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究竟應該做多少?這是接下來各國必須改變的一點,各國之間需要互相信任并意識到氣候變化刻不容緩,重點是要讓各國認識到大多數解決氣候變化的方法在經濟上具有吸引力,而且是有關自身的利益。
《21世紀》:氣候變化中這個“公平”概念似乎越來越模糊,什么是公平?
馬尼希:公平是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心臟”。20年前,我們理解的公平就是主要由發達國家采取行動,而發展國家僅需力所能及采取一些行動。
今天是把所有國家都考慮進來,這并不是說所有國家都需要采取相同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不過,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已是排放大國,因此他們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減排承諾。
美國氣候談判態度或發生變化
《21世紀》:那么,你本人對今年波蘭的氣候變化大會的期待是什么?
馬尼希:今年的氣候變化大會更像一個落實工作的大會(workingcop),因為各國必須去推動新的國際氣候協議細節工作的落實。我們不能再去浪費時間或者做出倒退的行為。
而且從科學、經濟以及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接下來兩年的談判都會是有雄心的。第一,越來越多的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了氣候變化的嚴峻性;第二,國家的低碳轉型對經濟發展有益;第三,主要的大國越來越渴求能源的獨立與安全。
另外,主要國家已表現出在氣候變化與能源領域的領導力。比如,美國奧巴馬總統最近的談話已釋放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中國的新領導人也會把生態文明放入國家發展的戰略中。
《21世紀》:奧巴馬總統開年以來也頻頻釋放自己團隊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并表示會采取相應的行動。但是我們都知道奧巴馬在此問題上還受限于美國國會,而美國國會對氣候變化問題一直不太在乎,接下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局勢?
馬尼希:我們現在也在觀察奧馬巴第二任期內會怎么處理氣候變化問題。最近,奧巴馬已釋放出大量強有力的信號,表示自己管理團隊會推進行動減少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我們也希望新的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Kerry)在國際層面拿出領導力。
最近我們針對美國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采取強有力的領導以及行動,即便沒有國會法律規定,美國政府依然可以實現基于200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2020年前降低17%的排放量。但是如果在2050年要減少80%的排放量則必須依靠國會的力量。
《21世紀》:是不是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給奧馬巴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更多的信心?
馬尼希:頁巖氣的規模確實讓美國國內為之震驚,并且也改變了美國的能源市場并且讓世界上其他國家都紛紛參與到頁巖氣中。短時間而言,頁巖氣會減少美國排放,因為頁巖氣比煤炭的排放要少。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在生產頁巖氣過程會排放出另一種溫室氣體甲烷,而且生產頁巖氣也會對當地的土壤和水造成環境污染。如果正確開發頁巖氣,是一個國家從煤炭能源轉向清潔能源的方式,但并不是長久之道。如果隨意開發,頁巖氣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對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比煤炭要大得多。
應增加對環境有益項目的投資
《21世紀》:你認為現在國際社會對中國在氣候變化的期待是什么?
馬尼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第一個層面,多數人都認為在國際氣候協議中必須有中國,并且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一起成為了中心。盡管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一些主要經濟體要低,但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依然是溫室氣體的第一排放大國,因此國際社會對中國減排的期望非常高;另外一個層面,國際社會的眼中只有上海和北京,但是他們并沒有看到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然非常落后與貧窮,因此也并沒有意識到中國政府仍然需要時間和空間改善這些地區人們的生活條件。這個矛盾必須讓國際社會意識到。
我的觀點是中國政府需要在給人們創新良好的工作機會、生活環境以及發展經濟的同時,把改善環境也結合起來。對于中國而言,現在大氣和水污染是一個熱門話題,因此中國需要抓住這樣一個好機會改善環境,增加對環境和氣候有益項目的投資。一方面,這可以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這也對國際環境做出貢獻。
《21世紀》:如何讓國際社會意識到中國的現狀?
馬尼希:事實上,這并不容易。因為許多人看到了中國的太空計劃,成功舉辦了盛大的讓世界難以置信的奧運會,但卻沒有看見事實上許多中國人仍然非常貧窮。因此,這兩種現象結合在一起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挑戰。
最近,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顯示國民總收入(GNI)中9%的財富都因環境污染而被損失掉。也就是說如果國民總收入增加為10%,而又因環境污染損失9%,那國民總收入就等于沒有過快增長。這也就說明了經濟的增長與環境必須結合在一起,兩者之前并不是沖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