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發布,一方面,強調在市場倒逼機制下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另一方面,擴大了國內光伏電站的市場需求,更提高了電站并網運營的盈利預期。
2013年1月7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強調,今年全國能源系統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會議還提出2013年實現全國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行業人士這樣評價,近期的會議和政策,猶如強心劑,將對國內光伏電站的開發起到極大促進和助力作用。但是,在熱潮掀起之時,專家也預警,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已有過度開發的苗頭。大量電站建成卻未運營,就像新建卻空置的房屋,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最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資金鏈危機。
BT模式:買方市場形成
完整的光伏電站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生產企業、上游組件制造企業、開發電站的系統集成商、運營電站的電站業主,以及購買電力的用戶等。和其他環節相比,光伏電站開發由于在技術、市嘗資金及產業鏈四大方面的競爭門檻較高,無疑是全產業鏈中綜合競爭能力最強的一環。
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和1.15元兩個標準,以光伏發電1.4~1.5元左右的成本計算,加上政府補貼電價,光伏發電仍然有利可圖。利好一出,受困于產能過剩和貿易壁壘寒冬的光伏制造企業為消耗庫存,盤活資金,紛紛跨步,涉足下游,加大電站投資力度。此外,包括國電、大唐、中電投等大型電力國企在內的各路資本也參與其中,隨著競爭主體多元化,業界掀起了電站開發熱潮。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和一些擁有光伏產業相關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企業的BOT(建設-運營-轉售)光伏電站運營模式相比,大多數光伏制造更傾向于BT(建設電站-轉售)模式。由于BT模式的進入門檻較低,以電站建設平均成本15元/瓦計算,建成電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價格轉售,其凈利潤率明顯高于嚴重虧損的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BT模式中影響企業利潤率的,主要是電站的售出價格。國內光伏電站的收購方主要為國有電力公司、基金投資公司等。一方面,制造商一窩蜂地涌入市場開發電站,希望能把握則將實現近10%的凈利潤率;另一方面,電力公司也逐步轉向自己投資建設電站,基金投資公司也日趨謹慎,都導致電站轉讓市場成為買方市常。
此外,由于制造商急于消化庫存,光伏組件價格進入快速下降通道。公開數據顯示,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隨著組件、系統等價格的下降,更加劇了光伏電站銷售的“價格戰”,使BT模式利潤率快速下滑。
以上種種情況,都不免令人產生這樣的擔憂:電站開發過度,越來越多的電站建成卻賣不出去。一旦電站賣不出去,制造商不僅將面臨資金占用壓力,其自身運營電站還可能導致虧損。中銀國際證券預算顯示,當電站銷售價格下降到9元/瓦時,BT模式的凈利潤率只有0.6%,電站運營7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企業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倒賣路條”怪象。“路條”指包括組件、系統部件及施工、電站項目等在內的政府批文。公共媒體曝光過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的重點地區----青海省的“路條市潮:一個10兆瓦電站的路條經倒手后可以從60萬~70萬元賣到200萬元。業內人士透露,甘肅、新疆光伏電站“路條”的價格更是翻番。高企的路條費,間接拉升了企業投資電站的成本,加大了后續資金風險爆發的隱患。
風險:從顯現到驟增
電站開發不是金融游戲,資金鏈危機可以將企業置于死地。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包括無錫尚德電力、賽維LDK和英利綠色能源等龍頭在內的幾乎全部光伏企業均持續虧損,尚德和賽維還一度盛傳破產消息。
對業界有所警示的,還有2012年年中尚德電力在意大利建設電站項目引發的“反擔保騙局”。據了解,為消納自身光伏設備并通過轉售或運營電站獲利,尚德利用其控股的GSF基金撬動銀行的貸款,在意大利投資建設光伏電站。整個鏈條順利運行的前提,是電站順利售出或政策運營、迅速并網發電,并得到當地政府補貼。但是最終,該項目最終并未順利并網發電,加之虛假反擔保的罪名,使尚德陷入了嚴重的資金鏈危機。
另外,電站開發需要具備一定技術能力。光伏發電領域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亟待推廣,水平也需廣泛提升,一個設計細節都可能影響整體運營成本。而且,有些問題,只有待電站真正運營起來,才能被發現并解決。但是以目前情況來看,光伏制造商快速出手,為使資金流動起來而建設電站的過程中,對專業的開發和運營能力并未提出要求,技術水平更令人堪憂。對此,專家表示:大干快上的熱潮中,電站開發的質量無法保證,必將加出現大豆腐渣工程的可能。
此外,制造商經營領域的盲目延伸,也嚴重擠壓了電站開發主角----系統集成商的利益,“攪混了市潮。集成商表示,原來依靠在電站開發中銷售組件的差價而賺取的利潤,如今被制造商的直銷而剝奪;而華能、大唐等國企與電力公司的背景關系,在協調電網的能力上顯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優勢;集成商的盈利空間逐漸被蠶食,行業無序發展情況嚴重。
補貼:缺口不補,困局難破
除了價格戰和質量問題,電站開發盈利的最大問題----光伏并網、并網電價、補貼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業面臨的多方面風險未消。
以補貼為例。可再生能源補貼是國家根據特許權招標對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確定的高于常規火電的上網電價。結算時,電網公司負責結算當地火電脫硫上網電價部分,剩余部分即為可再生電價補貼,由電力消費者承擔,由國家財政組織資金發放。2006年7月至今,每千瓦時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已從1厘錢漲到8厘錢,但仍跟不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增長的步伐,補貼資金缺口不斷拉大。2012年年初,《人民日報》曾援引財政部人士的話稱,2010年度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缺口20億元左右,2011年缺口100億元左右。能源局內部人士透露,2012年缺口或達200億。
2012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關于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2010年10月~2011年4月)的通知》,意味著拖欠多時之后,新一輪電價補貼結算終于展開。但是,即便本輪結算完成,在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之間,還有近20個月的電價補貼沒有著落。2012年12月18日,財政部官網公布《關于預撥2012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的通知》,安排85.97億元用于預支2012年1月1日以來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其中風電58.5億元、光伏7.23億元、生物質20.23億元。但這一數字,與2012年所需總量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兩個問題:一是量不足,一是拖欠時間太長,我們企業也在呼吁解決這個問題。”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源表示。
補貼不能及時到位,會導致供應商、開發商、投資商之間的三角債,長此以往,企業就沒錢去做研發和質量改進,零部件的質量也會下滑,最后必然導致整個行業設備質量下滑。“兵馬未動,糧草需先行,補貼資金不解決,企業即便進行投資,補貼資金不到位也會帶來產業鏈上游的噩夢。”
目前,我國“十二五”(2011年~2015年)規劃的光伏裝機為20吉瓦,從目前地面電站、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分布式光伏集中示范區的項目規劃來看,這一目標很可能進一步上調,甚至有望達到40吉瓦。專家表示,在這個龐大的目標之下,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補貼欠賬問題,進而理順整個可再生能源管理和補貼機制,這對中國未來的新能源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