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來看,發展特高壓,是解決我國能源和電力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滿足各類大型能源基地和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迫切需要。
從過程來看,發展特高壓,是一項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智慧支撐,更是涉及社會、經濟、科技、民生、政策、能源等各個領域的通盤考量。從純技術的推演到全鏈條的籌劃,是對國家電網公司的莫大考驗。
從結果來看,發展特高壓,對推動電力發展方式轉變,進而推進能源發展戰略轉型,具有重要作用。對此,社會各界已經形成共識。
回顧歷史,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波瀾壯闊。猶如一股激流,經歷山谷中的沖突激蕩,不斷積蓄力量,最終以磅礴的氣勢沖向大海。
對國家負責勇挑重擔
1月18日,“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特等獎。
2005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深入開展試驗示范工程方案比選工作,并提出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其中,晉東南—南陽—荊門工程可有效實現華北、華中水火調劑、優勢互補,具有工程建設難度較小、輸電走廊容易取得、示范效應明顯等優點。2006年8月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了該工程。
一個時代的序幕由此拉開。
為什么是特高壓?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能源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國能源面臨一系列考驗和挑戰。
2003年是我國能源發展進入戰略轉型期的標志年份。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以此為指導,我國能源政策出現新的調整,即轉向推動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和戰略轉型。在這一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能源供需矛盾加劇,對轉變發展方式提出緊迫要求。
缺電!告急!2004年,夏季用電高峰還沒有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便因突如其來的缺電而措手不及。
求變!突圍!2004年12月27日,在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擴大會議上,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劉振亞系統闡述了發展特高壓電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
新思路的提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特高壓能否建、何時建、怎么建……“科學論證、示范先行、自主創新、扎實推進”的十六字方針成為行動指南。
2005年1月25日,特高壓工程可行性研究啟動。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特高壓工作體系開始高速運轉。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復雜的系統工程,30多位院士、30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國內外11家機構和組織參與其中。
求真務實精神最為可貴。2005年,為了研究輸電和輸煤到底孰優孰劣,研究人員先下到300多米的煤礦井,接著到鐵路、公路輸煤集運站、運輸港口,再沿著鐵路干線、水運線,最后到受端電廠調研,拿到了第一手的輸煤成本數據。隨后,工作組對全國7個煤炭基地和13個省級受端電網之間的典型輸電、輸煤線路逐一進行分析,形成了《輸煤輸電綜合比較研究》。最終的結論是:輸電的落地電價比輸煤到受端電廠的上網電價每千瓦時要便宜0.03~0.1元!
通過經濟比選、科學規劃、科研攻關和設備研發,特高壓論證成果豐碩。
理論研究也取得突破。2005年11月12日,《特高壓電網》一書出版發行。該書填補了特高壓技術研究領域專業論著的空白,標志著我國更高電壓等級技術理論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對事業負責實現夢想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間,特高壓由設想逐步變為現實。和其他重大創新工程一樣,特高壓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統一思想、深化認識的過程。
基于這一現實,“十一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并于2009年5月提出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共識逐漸形成: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核心是著力解決過度依賴輸煤的能源配置方式。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必須加快轉變電力發展方式,核心是著力解決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
轉變電力發展方式,必須加快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核心是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各方的認識也趨于統一。
特高壓交流與直流各具特點,互為補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未來國家電網的骨干網架。大容量特高壓直流輸電必須有堅強的特高壓交流電網作支撐,兩者之間就如同“萬噸巨輪”與“深水港口”的關系,輪船噸位越大,對港口規模和水深要求越高。
國家電網公司規劃建設的“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經過系統分析計算、深入研究論證和多方案比較,被證明具有網絡結構合理、安全水平高等特點,是我國電網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打造堅強可靠的國家電網骨干網架。
發展特高壓,國家有期待。從2005年至今,發展特高壓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等,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特高壓,各地有渴求。西部、北部能源輸出省和中東部能源輸入省,都要求加快發展特高壓。2011年全國兩會上,16個省(區、市)共306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了5件代表團建議、26件建議和18件提案;2012年全國兩會上,24個省(區、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又提出了5件代表團建議、29件建議和15件提案。
當然,任何戰略規劃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特高壓項目也經歷了規劃調整、時序變動、補充完善等變動。然而,可貴之處在于,發展特高壓符合基本國情,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們的做法始終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2010年7月8日,±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成功投運,這標志著國家電網全面進入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時代。可以說,“十一五”期間的研究、論證和實踐,全面驗證了發展特高壓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經濟性和環保性。
對未來負責不斷跨越
謀劃特高壓發展,是一門宏大而精妙的學問,是一個涉及眾多變量的命題。國家電網公司以實踐證明,只有根植現實,勇于對未來負責,才能夠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2011年,我國再次出現煤電運送緊張局面,進一步凸顯了加快發展特高壓的緊迫性。2011年上半年,特高壓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再一次表明了國家在能源戰略上對特高壓的重視。
顯然,對于國家電網公司來說,步入“十二五”,發展特高壓的工作重點將由研究論證與示范建設階段轉向全面加快建設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盡快建成交直流協調發展、結構合理的特高壓骨干網架,保障能源安全和電力可靠供應,保證電網安全、經濟、高效運行,實現建設好、運行好、管理好的目標,在國家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中發揮關鍵作用。
2012年,隨著錦屏—蘇南直流工程投產,淮南—浙北—上海交流工程加快推進,哈密南—鄭州、溪洛渡—浙西直流工程開工建設,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雅安—武漢交流工程獲準開展前期工作,特高壓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2012年,特高壓為國家能源格局增加了“正能量”。樹立“大能源觀”,促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堅持以電力為中心,國家電網將迎來更美好的前景。
到2015年,建成“兩縱兩橫”特高壓網架和7回特高壓直流工程;
到2017年,建成“三縱三橫”特高壓網架和13回特高壓直流工程;
到2020年,建成“五縱五橫”特高壓網架和20回特高壓直流工程。
屆時,將投產特高壓線路7.8萬千米、變電容量3.2億千伏安、換流容量3.3億千瓦,全國形成4個同步電網,聯接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實現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東中部地區受入電力流達到3.5億千瓦,每年輸送電量1.6萬億千瓦時,能夠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電力增長的需求。
未來,縱橫交錯的特高壓線路將布滿神州大地,宛如大地的脊梁,巍然屹立在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之間,成為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的支柱力量。
大電網互聯是世界電網發展的共同規律。特高壓承載著的夢想,凝聚著智慧,服務了經濟社會進步,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2012年5月31日,全球可持續電力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劉振亞在峰會上作了“發展特高壓輸電,構建洲際能源輸送大通道”的主題發言。他指出,基于特高壓技術的跨國、跨洲能源輸送大通道的建設是一項安全、經濟、高效、成熟的戰略選擇,是解決能源問題的長遠之策。這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
“跨國或者跨洲的特高壓電網,未來完全會像石油、天然氣管道那樣,成為重要的能源輸送方式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和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研究員王德華對此很有信心。
特高壓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