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中國的光伏企業,美國“雙反”終裁結果并未超出他們的意料之外。這是一個指向明確的國際貿易保護措施。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表示,反補貼稅的征收主要是針對政府而實施的。一方面,通過高額稅收可以提高我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削弱其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反補貼稅將有利的打擊中國政府對光伏產業扶持的信心。
對美光伏市場影響有限
美國商務部“雙反”終裁結果對美國光伏企業的影響,或許并沒有中國企業預想的大。
弘亞世代光伏分析師張虹表示,由于美國頁巖氣的利用已經比較成熟,所以它們并不太急需成本比較高的新能源,“雙反”結果是美國方面比較能接受的。
蕭函和新華都商學院副院長林伯強也持類似觀點。他們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受阻后紛紛離開美國市場,但這并未對美國光伏企業、光伏行業、稅收、就業等造成實質性的沖擊,“雙反”終裁的負面影響主要由中國光伏企業承擔。
歐盟或跟風美國?
歐盟光伏產業與中國光伏產業之間聯系密切,歐盟若貿然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較大幅度“雙反”措施,恐將影響歐盟自身光伏產業發展。
美國商務部光伏“雙反”終裁結果,或許是給歐盟光伏“雙反”作了一個壞榜樣。光伏企業們普遍擔心,歐盟很有可能會參考美國。
如果歐盟最終確定的反傾銷稅率過高,將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張虹說,歐盟的調查范圍比美國更大,中國光伏企業的出口市場大部分在歐盟。
美國“雙反”僅限制在厚度20μm以上的晶硅電池片,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借由采購海外電池片進行應對。而歐盟“雙反”包括組件、電池片、硅片以及可能的組件關鍵部件,因此只要是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幾乎都被包含進去,除非海外建廠,否則必遭限制。
走出困境的選擇
看似留有余地的判決,實際上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中國企業繞道國外的出口之路走起來并不順利。
美國光伏終裁規定,對華光伏“雙反”只針對中國為原產地的光伏產品。不少企業認為這是美國商務部在“雙反”上留有的“余地”:中國企業或許可通過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的方式,來規避美國“雙反”。
張虹稱,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是一個無奈之舉,不是長期之策,但卻是目前規避“雙反”的最好方式。林伯強指出,擴大內需,提高技術水平,發展分布式能源等才是應對雙反的正確之舉。
一般而言,中國光伏市場的發展之路不外乎有三條:一是從第三方進口電池,國內組裝,規避雙反;二是,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產品升級;三是,大力開拓國內、海外市場。
兩年后的未來
美國和歐盟相繼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貿易制裁,中國的光伏企業在內憂外患下,或將迎來整合期。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一些企業轉向國內市場。
并網問題依然是我國光伏產業的主要問題。蕭函指出,當下光伏企業試圖通過分布式光伏發電、開拓海外市場等措施實現突圍的想法過于單純,短期內企業鮮有能力實現實質性好轉,行業調整勢在必行,企業尋求自保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