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北京地鐵13號線,再轉7站公交,就到了中關村軟件園二期。
蟻視科技的新辦公室就在這里。春節前幾天,這家剛剛宣布獲得3億元B輪融資的虛擬硬件廠商,將自己辦公室工位從50人擴充到了200多人,并在圈子里大肆招兵買馬。
距蟻視不遠的諾亦騰過去兩年里也已搬過兩次家,從140平米到420平米,再搬到現在的1450平米辦公區,人員也從幾人增加到60多人,其中工程師占到2/3,大部分是海歸和博士。
這只是狂飆突進虛擬現實(VR)的冰山一角,2015年開始,像蟻視、諾亦騰這樣的上千家VR創業公司在紛紛崛起——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有近百家VR創業公司獲得了來自行業和資本的熱錢投資。
這樣的熱潮并不奇怪。2016年被業內外認為是VR爆發元年,谷歌、Facebook、三星、索尼、微軟等帶來了眾多虛擬現實設備與產品,HTC將改變命運賭注下到了VR,蘋果CEO庫克則暗示即將進入VR領域。
國內巨頭同樣不落人后:2015年12月4日,百度推出VR頻道;12月22日,騰訊發布了VR開發者計劃;兩天后的23日,樂視正式進軍虛擬現實領域。此外,阿里巴巴、小米同樣有著自己的VR布局計劃。
對于這些VR創業者而言,這讓他們異常興奮又難掩內心的恐懼:資本已經準備好了大把熱錢等著他們,國內外VR市場的繁榮讓他們看到了未來,而各大IT巨頭的進入,這讓這些創業者對未來命運幾多忐忑。
1.轉型與退學,人人都想再造一個小米
1月15日下午,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主會場入口,排隊長龍從展廳延伸到了門外。直至14:00,諾亦騰創始人戴若犁登場前幾分鐘里,人們才獲準蜂擁進場。
在接下來的40分鐘演講時間內,戴若犁三次戴上頭戴式顯示器,進入了三個不同的虛擬世界:一間只有幾件靜物的虛擬實驗室、一片繽紛炫目的防守型科幻游戲戰場、一個懸空著精密汽車引擎的虛擬汽車展廳。
“這是我們給大家的一個禮物——ProjectAlice。”戴若犁說。ProjectAlice是一套商用虛擬現實解決方案,方案系統包括頭顯、慣性動捕服、光學跟蹤系統、動作手套和背負式計算機。
最初的諾亦騰,其實和虛擬現實沒什么關系。
2010年,劉昊揚和戴若犁離開了上一家公司,開始做諾亦騰。諾亦騰(Noitom)來自動作(Motion)一詞的反寫,兩個創始人一開始只是想讓人們一想到動作捕捉技術,就想到諾亦騰。
兩個創始人都是技術極客。劉昊揚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學博士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戴若犁是香港中文大學自動化專業博士,兩人都有力學專業背景,一個偏軟件,一個擅長硬件,都是“學科交叉,軟硬結合”,也都有著長期的國際化創新產品研發經驗。
戴若犁虛擬現實并不陌生。2004年,在香港讀博的戴若犁,看到隔壁實驗室有個科研用的虛擬現實顯示器,不但特別大,轉頭時候也要雙手扛著機器轉,售價也要20萬人民幣。“那時候覺得好酷啊,但不可能是普通人用的東西。”
2012年,OculusRift在Kickstarter眾籌,戴若犁輾轉成了最早一批backer(支持者)。他把OculusRiftDK1頭顯拆開一看,里面的屏幕和三星note4一樣,傳感器和蘋果的類似。“所有的技術門類,突然在某一個點碰上了,在這個時間點,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了。”他意識到,這個產品將帶來消費級的虛擬現實時代。
事實的確如此,虛擬現實行業快速升溫。特別是Facebook在2014年3月以20億美元收購的Oculus后,從巨頭到小公司,各種各樣的人才和資本迅速往VR行業聚集。
這一年,憑借動作捕捉技術在《權利的游戲》等有上佳表現的諾亦騰轉型VR,他們做了一個Kickstarter眾籌,能夠把人的動作捕捉下來,能夠拍視頻演示,眾籌了400多萬人民幣,是當時國內在VR上籌款最多的項目。
稍早之前,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覃政,在聽了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一場VR的講座后,退學創辦了蟻視科技,進軍VR行業。
“人人都想在VR領域成為下一個小米。”張闖說,他原是騰訊數碼頻道主編,后離職與暴風影音VR魔鏡APP團隊負責人王明楊聯合創辦了焰火工坊。“VR一定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一個新流量入口,否則國內外巨頭和VC不會一股腦涉足這個領域,就看創業者誰先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
2.快倒閉的小團隊,轉型VR就獲得了投資
“沒有人知道,現在國內具體有多少家VR創業公司,但上千家肯定是有的。”一位觀察人士說,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涌入這個領域,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已經有了多個專注VR的創業孵化器。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VR頭盔方面有銀河數娛、小鳥看、3Glasses等創業者;內容領域有暴風魔鏡App、贊那度“旅行VR”;一體機、VR眼鏡產品領域有焰火工坊、睿悅信息等;而AppTVR時光機等創業公司也發布了虛擬現實游戲《再現甲午》、《追尋》等。周邊設備領域,也出現了Virtuix的Omni體感跑步機、蟻視體感槍、鋒時互動手勢動作捕捉控制器“微動Vidoo”等公司。
在這些創業者看來,VR產業鏈足夠長,平臺、內容、硬件甚至系統,只要選準一個點,或許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國內VR創業者融資不完全表
豪斯VR創始人黃博淵認為這就是自己的造夢之旅。作為豪斯VR的創始人,他還只是名學生,本科就讀于北京工業大學汽車設計專業,現在是清華美術學院研三的學生。豪斯VR是面向家裝設計師的在線虛擬現實平臺,他的期望是,未來國內家裝設計師和消費者都通過這個平臺來設計、觀看自己的家。
盡管豪斯VR目前只有幾十個內測用戶,但這已讓它獲得天使輪500萬元融資——“在整體資本市場遇冷的情況下,VR創新企業估值逆勢上漲,眾多創業者都獲得了熱錢投資。”一位觀察人士對記者稱,2014年VR市場的先入者,很多已經走到了A輪乃至B輪融資階段;而2015年的創業團隊,也獲得了更多投資機構的青睞。
2015年以來,VR創業公司高額融資的消息不絕于耳:暴風魔鏡在2015年年四月獲得天音控股、愛施德、華誼兄弟的1000萬美元投資;迅雷投資大朋VR、VR垂直門戶網87870獲3000萬美元A輪融資,靈鏡科技獲樂視投資的1000萬美元??蟻視科技則在2014年年底獲得紅杉資本1000萬美元后,在2015年12月底獲得了高新興的3億元B輪融資。
不僅是國內,暴風魔鏡新任CEO黃曉杰就表示,在美國,也有非常多的VR孵化器,孵化出的公司,有些產品還沒發布就有幾十億美金的估值。
這是因為,從國外到國內,都相信VR是一個爆發的巨大金庫。據投資銀行Digi-Capital預計,至2020年,全球AR(增強現實)與VR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更近一些,易觀智庫則認為,2017年中國VR市場規模將高于20億元人民幣。
在熱錢涌入與可預期的前景面前,創業者一窩蜂進入VR就很好理解。焰火工坊CEO婁池說,他跟一些手游開發者交流后發現,由于2015年下半年碰上資本寒冬,很多從游戲公司跳出來單干的小團隊很快支持不下去了,但不少看到了轉型VR游戲的機會,于是搖身一變就成了VR創業公司,不少也就順利吸引了融資。“制作VR游戲再技術層面難度并不大,但是很多開發者對VR理解不夠,而且很多游戲團隊純粹抱著炒VR概念融資的態度。”
3.平臺頭顯方向成死路,迎戰巨頭是個大難題
事實上,VR并不是什么新概念——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麥隆?克魯格就已提出“虛擬現實”概念,1995年,任天堂發布了首個便攜式頭戴3D顯示器,此后奧林巴斯、索尼也相繼推出產品,都最終沒有被市場認可。直到2014年3月,Facebook花20億美元豪賭虛擬現實,收購業界領頭羊OculusVR,整個產業才再一次沸騰。
巨頭們的態度,直接決定了VR的未來。對于這些創業者而言,巨頭們的頻頻動作卻是逃不開的恐懼——VR三巨頭的頭盔產品OculusRift、HTCVive以及PlayStationVR都將于今年上市。過去兩個月中,亞馬遜不僅開通VR專題商店,還宣布將推裸眼虛擬現實技術。谷歌成立了自己的VR部門;Facebook上市首款虛擬現實產品;三星成立了VR紐約辦公室。至于HTC,則將重生的賭注押寶到了VR上。
最大的恐懼,來自蘋果。《金融時報》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已收購了一家名叫FlybyMedia的VR開發公司,這是蘋果收購的第四家VR公司。另外,據悉蘋果已經組建了一支數百人規模的秘密研發團隊,在過去幾個月里已開始打造其虛擬現實頭戴產品原型。
國內巨頭也不甘錯過VR之風。2015年12月初,百度推出了VR頻道,12月21日,騰訊推出了一整套的VR方案。兩天后,樂視在北京公布了VR戰略,并發布LeVRCOol1。
在杭州,映墨科技與阿里巴巴達成了合作協議,還有傳聞稱阿里以2億美元投資美國虛擬現實創業公司MagicLeap。小米董事長雷軍持股的迅雷,則用3000萬美元投資了大朋VR。
“縱觀科技史,從硬件公司到軟件公司,再到互聯網公司,國內外IT巨頭一窩蜂進入某個領域還是第一次。”IT業界資深觀察人士曾立軍說,資本并非萬能,對這些VR創業者而言,即便拿到了大筆融資,在與各大巨頭的競爭中,不小心也就會悄然死去。
“VR其實并不是一些創業者想象的那么簡單,存在技術壁壘高,資金投入與時間研發周期長、行業標準未定等難題。”曾立軍表示,比如索尼的PlayStationVR,從立項到面市就歷經多年時間。
目前,VR產業已經形成三大投資主線:一是以頭戴式顯示器為代表的VR硬件設備,二是以游戲、電影為主的娛樂內容,三是包括遠程醫療、輔助教學等全新應用在內的跨界服務。
在硬件設備方面,微軟、三星、HTC、Facebook等已耕耘相當長時間,對于國內這些創業團隊而言,無論是資金、品牌、口碑、技術上,很難與上述巨頭形成競爭。
“虛擬現實硬件領域恐怕會迅速蛻變成一場巨頭的戰爭,目前一擁而上的國內VR頭盔制造商們,大部分只會迅速‘尸骨累累’。不排除在這批企業里面出現一兩家如同大疆一樣脫穎而出的公司,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專注于VR平臺與解決方案的北京神秘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TO王銳認為。
戴若犁對此已有了體會。按照他的計劃,在2015年情人節,所有眾籌者就可以拿到PerceptionNeuron(PN),但最終結果是,PN直到2015年5月才開始發貨,一直到10月才全部發完。整整跳票8個月。這個項目實施下來,戴若犁才意識到,從“能演示”到“能賣”,差太遠太遠。
至于一些創業者報以厚望的VR內容、游戲,“目前VR游戲數量已多達幾百種,但大部分都還處測試階段,沒有殺手級游戲出現,一旦游戲巨頭結束觀望,創業者未來很難與發力的巨頭競爭。”曾立軍認為,現在很多創業者選擇的VR頭顯、平臺方向基本已成死路,內容、游戲等方面也不樂觀,“VR終要回歸互聯網流量之爭的老套路,只有BAT360們才有足夠的資源和資金來進行這樣一場平臺戰爭。”
4.山寨問題難解決,未來出路在哪里?
現在,國內大多數公司在VR領域的“競爭法寶”依然是抄襲自智能手機戰場——先用低價普及用戶,比如,以價格低廉的眼鏡盒子做“前鋒”普及VR產品,再吸引用戶購買更高級的頭盔和一體機。根據記者了解,國內市場上已有幾百個不同形態的VR眼鏡盒子產品,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幾百家VR硬件團隊披掛上陣沒幾個月就推出產品,大多數都是主打低價位搶用戶搶市場,從幾元到幾百元都有,它們既沒有品牌,也沒有技術底層,不過是拿別人的開源方案稍微改動一下就成了一個產品,品質可想而知。”3Glasses的CEO王潔對這種市場現狀頗為擔憂。
剛剛成為國內VR投資金額之最的蟻視科技,同樣沒能逃開“抄襲”質疑。2014年,在蟻視眾籌方案推出時,Oculus創始人就公開表示:“蟻視方案是錯誤的,建議中國人還是抄襲美國人比較好。”這一度使得蟻視的眾籌產生退款潮。
蟻視硬件產品發布后,質疑仍未停止。一種評論聲音是:“蟻視的確是原創,但是原創出一個方形的車輪,這樣的創新有什么用呢?”而在網上,一篇被熱轉的《一個程序員對蟻視的吐槽:鏡片畸變》則如此吐槽,“簡單理解兩者不同就是,Oculus眼鏡鏡片是球形畸變,蟻視鏡片是平面矩形。”
甚至,就連蟻視CEO譚政的管理風格,比如他讓媳婦兒搞管理,每周例會上集體朗誦《出師表》,把大部分硬件業務包出去等等,也被諸多媒體拿來說事。
拋開爭議質疑,對目前瘋狂創業、并快速推出產品的VR創業者而言,最核心的問題其實是,其產品是否能夠讓普通用戶接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VR創業者就明確記者表示,他試用過市場上大部分的國產VR產品,與國外的Oculus、PSVR相比,國產在眩暈感、清晰度及延遲等技術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卡頓、過熱等嚴重影響使用體驗的缺陷突出。“普通用戶一旦有了不好的體驗,對行業發展并不是好事。”
作為創業者的一員,王潔也認為目前國內創業者VR產品很大部分都不應該推向消費級市場。據悉,3Glasses還沒有針對PC端銷售,相當一部分硬件產品通過官網渠道賣給用于創作內容的開發者,平臺的8萬多用戶也基本上是“圈子里人”,還有一部分提供給線下體驗店。“現在說靠硬件賺錢還太早。”
一部分創業者則打算不靠硬件賺錢。焰火工坊創始人婁池就認為“指望硬件賺錢太難,終端和內容結合打造生態才有機會。”婁池的希望是,像谷歌安卓系統一樣,構建一個能成為業內標準標桿的VR生態系統。
不過,婁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并不容易。無論是依托PC、移動生態的VR硬件,還是以前期市場教育、醫療、游戲等為主的行業VR,連谷歌、微軟、三星這樣的巨頭都尚未形成行業標準,這些標準的形成往往需要終端大廠、供應鏈和開發者社區、內容供應商之間的無縫配合才能最終完善,前期貿然嘗試對于一個靠風險投資生存的創業者而言并不明智。
跳票之后,諾亦騰的團隊開始冷靜和務實。戴若犁認為,現在整個VR在國內有三條路可走。客廳尺度游戲、移動虛擬現實和商用虛擬現實。戴若犁選擇走第三條路,B2B商用虛擬現實。“客廳尺度游戲,需要很大內容、平臺、渠道、推廣等方面的支撐,才能做得起來。市場已經很擁擠,如果我們硬著頭皮去做,死亡率會非常高。所以我們放棄這個方向,只會配合著客戶做一些配件,比如手套等;對于mobile這個領域,我們自建了一個技術小組,目標遠期,沒有任何KPI,讓他們放手去探索;而我們把公司幾乎所有資源,都用到了第三個方向:B2B商用解決方案。”
不過,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VR創業,真正需要投入的不是軟件補貼硬件的生態戰略,而是基于VR領域做一些創造性的產品。“國外發展虛擬現實產業是‘技術導向’,以解決技術問題為核心;而國內目前主要是‘資本導向’,資本要什么,就做什么,踏踏實實做研發和技術儲備的并不多。中國的VR創業者,需要的是踏踏實實做研發、技術儲備的創業型公司。”一位觀察人士說,從長遠來看,沒技術、沒資源、沒資金的創業者,在這個戰場中生存的幾率相當渺茫。
觀點:VR混戰已至,VR創業者該怎么辦?
——高維資本外部合伙人周流
最近,我在VR界看了200多個項目,交流了100多個投資人。我覺得我是最積極看VR的投資人,很不幸的是能看懂VR的都是80后、90后,最終拍板做決策是60后、70后,我發現大部分VR創業者找投資人的時候,如果自己不是一個明星團隊,沒有光亮的背景其實找到投資人是非常困難的。
這是VR創業者面臨的最大痛點,如何找到第一筆資金,我這邊搞一些投融資的交流群、交流會,150多個投資人中真正看懂VR的不超過10個。這對于創業者來說,大概是一個不幸的消息。
所以,對于創業者而言,第一一定要把這個團隊搭好,一定要搭一個稍微“亮”一點的團隊,無論是BAT也好海歸背景也好,一定高大上的團隊才能融到第一筆錢。第二找大公司交流,大公司的布局里面,很有可能有一個合伙人的崗位空出來。。如果融資實在困難,有資源的話找一家上市公司卡位,也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
最后是創業方向。PC端和移動端是VR現在最大的兩個方向,PC端已經被國際上幾大巨頭占領,尤其是硬件頭顯,國內創業者還是不要輕易接觸;另外,PC端的VR針對重度玩家,普及到大眾消費的未來,還是移動VR比較有優勢。
不過,由于2016年是平臺大戰元年,創業者還是不要輕易進入到VR平臺大戰里面來。我在去年看了很多做平臺的,當時看的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像蟻視、熱播包括DreamVR都要做平臺,好多都是有一些技術或者有一些內容的。但是現在不同,平臺和硬件都很難行得通,因為技術公司、擁有視頻版權渠道的公司和手機廠商都在爭搶平臺入口,創業者是很難競爭得過的。
現在,VR內容是重點關注的領域。建議盡量選一個垂直領域的定位,并且基于創業者自身基因盡量不要獨投,和產業鏈一起投資,是比較推薦的方案。如果一個VR的創業公司沒有投融資和連續創業的經驗,會非常難受,很有可能經受兩三年的煎熬。市場上是沒有回報的,沒有盈利模式的,甚至用戶都很少,所以作為VR的創業者必須要想辦法把這兩三年度過去,先存活下來,這是我給創業者的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