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必須邁向中高端,必須加速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行業格局。
“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同時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支持發展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必須邁向中高端,必須加速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行業格局。順應“互聯網+”發展制造業等10大領域的,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
制造業互聯網化正成為一種大趨勢
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
一方面,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向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在對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實時感知、采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企業間的協同制造,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使智能、網絡制造、柔性制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講,制造業互聯網化正成為一種大趨勢。
另一方面,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生產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些變化一是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生產轉變;二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三是由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
互聯網+”制造重構產業價值鏈
過去提“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更多的是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工業,促進工業升級改造。但“互聯網+”制造,是更深化和更高層次的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信息產業和工業制造業融為一體。
企業:互聯網發展節奏迅速,企業不應持觀望態度,必須盡快動起來。互聯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強化了“創造性破壞”,大量的創新不是傳統企業在做,而是行業的外部企業實現的。對于初創企業,最要在創業之初就按照“互聯網+”的思路發展,已經形成規模的制造業企業,需要積極尋求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
政府:“互聯網+”最根本的是要轉變產業支持政策。盡可能地采取普惠性政策,普遍性地對某個行業減稅,或者補貼創新中的小微企業。也可以采用市場化的重點支持模式。具體來說,以市場為中介,將錢投入到市場上的投資基金,政府只需提出一定的要求,設定審查環節,不直接挑選項目,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來運作投資基金。
西門子在積極實踐德國國家戰略工業4.0的遠期目標的路線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推進數字化工廠業務。數字化工廠是將產品從研發設計,到測試驗證,到生產制造,通過數字化工具將數據鏈,信息鏈串聯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做就是在構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
更多的生產相關的數據都會從設計前端直接傳遞過來,而這種虛擬的數據可以做到易傳遞、易保存、易修改、易重用。所有制造端需要的制造信息都已經在數字化的虛擬空間中存在了;對于現實的物理空間中,工廠今天要生產什么,明天又要生產什么,生產工藝如何改變,產品質量如何得到有效保證,這都可以直接從虛擬空間中調用,直接準確高效地用于生產。
西門子今年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旨在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全新的制造業模式。
“互聯網+”是制造強國的新引擎
“互聯網+”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應用日益廣泛深入,推動生產制造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工業云平臺成為新型生產設施,為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等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工業生產要素實現優化整合和高效配置。
“互聯網+”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制造業服務化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有三種主要形態:一是工業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運維、遠程監控等信息服務,實現制造服務化轉型。二是工業企業在推廣應用互聯網的過程中,衍生出信息系統咨詢設計、開發集成等一系列專業性信息服務企業。三是工業互聯網在應用中產生各類平臺型服務業,專門為工業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互聯網信息平臺服務,衍生出眾籌、眾包、眾設等新型信息服務企業。
互聯網不是萬能的 所以要“互聯網+”
互聯網主要意義是互聯網將“連接一切”,“互聯網+”會成為未來的新生態。
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體、個人、設備都連接在了一起。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虛擬經濟,而是主體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與互聯網相連,互聯網與萬物共生共存,這成為大趨勢。連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未來,“互聯網+”生態將構建在萬物互聯的基礎之上。
另一方面,“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比如微信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態系統。2014年,微信拉動了約952億元人民幣的信息消費,帶動社會就業超過1000萬人。到2015年底,微信帶動的信息消費將增長至1428億元。所以互聯網并不是萬能的,要走“互聯網+”發展道路。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