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聚焦兩會,“霧霾”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話題,如何破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成全民期待。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的今天,能源、環保的問題尤為引人注目。在氣候變化的背后,二氧化碳正是導致環境惡化的主要“元兇”。
從黑色到綠色,從高碳到低碳,一個以高效、潔凈、低碳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新時代”已悄然向我們走來。制造業是服務于人類社會多方面、各領域的橫斷科學技術,它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消費者、企業、各行各業,甚至整個國家都將不得不放棄建立在碳排放基礎上的現有“高碳”式消費方式,而轉向新的、污染較小的“低碳”的替代方式。
制造業在制定“低碳經濟”規劃時,必須要考慮產品生產過程或技術開發的全壽命周期。即從設計開始、到原料采購、到生產工藝、到生產流程、再到倉儲運輸、制成成品、直到產品報廢與有效回收。這是“低碳經濟”企業不同于“高碳經濟”企業的重要特征之一。
以工業領域廣泛運用到的壓縮空氣系統為例,按市場上現有的先進技術平均節能率30%來計算,一臺空壓機產生的節能效益每年可為企業節省電費100多萬元、節約780噸標準煤、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見,空壓機節能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在碳交易市場,它除了為企業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外,還能為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中提供雙重優勢:其一,幫助企業提前完成自身節能目標;其二,為企業創造更多碳交易籌碼。
英國《斯特恩報告》預測,2050年全球低碳產品市值將達每年5000億美元。發展低碳經濟將創造大量市場機會。一是開發低碳產品、服務和技術;二是大力支持節能產業;三是預防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四是積極參與國內碳交易等。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急需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仍然面臨相關政策缺失、計量監測體系不完善、市場需求不足等多項瓶頸。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碳排放權分配問題,如何在分配中兼顧公平和效率至關重要,而這將關系到我國統一碳交易市場能否最終形成。制造業間接碳排放比重高,作為消費者,制造業減排將直接降低電、水、氣等行業的直接碳排放,其細分行業眾多,產品、工藝和裝置千差萬別。借鑒歐美經驗,并結合國內七大碳交易試點省市實際,深圳探索建立了制造業碳配額分配方法,獨立開發了間接排放源核查方法學,并將其應用于制造業企業配額分配的實踐中,取得了絕大多數企業的認同和支持。依據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進行制造業企業的配額分配。建立了電子化的企業碳配額申報與分配系統,鼓勵、引導企業全程參與,通過自主選擇獲得碳配額。深圳采取的這種電子化、企業充分參與的配額分配方法,不僅高效透明,而且避免政府和企業“一對一”談判所導致的配額分配過于寬松的風險。
碳交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懲罰排放,而是給減排提供激勵機制,建立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標交易平臺。為實現這一目標,目前很多地區已著手啟動生產型企業的碳核查、碳測算、碳清單等基礎工作,以摸清重點排放源,開展企業碳排放清單編制工作。上海碳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對行業碳盤查計算和統計過程的分析,把特定行業的碳盤查開發成組件,實現計算和統計的簡單化和高效化,給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數據的支撐。目前所開發的軟件是面向全部行業的通用性軟件,各個行業的模塊核算是根據國家標準設定的。根據目前市場的反饋情況來看,軟件的推廣效果比較好。
2013年,國家啟動了碳交易試點省市。截至目前,5個碳交易試點已經正式上線,重慶、湖北兩個試點也將于今年掛牌交易。預計2015年有望建成全國性碳市場。面對國內碳市場發展形勢,制造業需要采取切實行動和措施,提前做好準備。
第一,做好碳排放數據統計和核查等基礎性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已下發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印發關于首批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將被強制要求提供碳排放數據。從制造業自身來看,也要提前為應對強制減排做好準備,首先需要摸清家底,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企業的低碳發展戰略和實施方案,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
第二,研究企業碳減排潛力及減排成本。在企業碳排放統計和核查的基礎上,梳理出潛在的減排途徑,并對不同碳減排途徑的減排潛力、成本效益等進行詳細評估和測算,明確企業實施減排的重點或優先領域。
第三,強化低碳技術研發和儲備。企業要想在未來碳市場中占有競爭優勢,關鍵要依靠技術進步。對于制造業,要進一步提高智能裝備、高效電機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研究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等。
第四,提升企業碳交易方面協同管理能力。碳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對制造業經營管理可能產生較大影響。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考慮碳排放約束,要研究碳市場環境下的發展策略和投資規劃,考慮碳價的影響及碳資產管理等問題,這就涉及企業內部不同部門間的協同配合,提升綜合管理能力。
第五,關注國內碳市場發展,積極參與碳交易。國內碳交易市場試點城市正穩步推進,制造業也要積極參與其中,研究碳市場對自動化技術的影響及市場規則。隨著碳市場的逐步發展,制造業可開展碳排放配額和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交易品種的買賣活動。
總之,碳交易的開展將對制造業生產、運行和管理等多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企業需要從戰略角度出發,提早準備、謀劃未來。通過參與碳交易這種方式,企業在節能的同時,也能取得相關的收益,幫助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這樣企業積極性更高,而且運行更加市場化,相信未來發展前景也會更加廣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