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核電, 迎來新開工項目高峰期
摘要:我國目前已核準6個核電項目并已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多臺沿海核電機組正在等待開工“路條”。另一方面,國內核電裝備市場形勢總體上供大于求。核電建設不能做到持續、穩定、均衡,不僅經濟損失巨大,而且會喪失全球背景下的核電新一輪發展機遇。
連日來,“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啟動核電重點項目”的消息再次引發行業震動。 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核準6個核電項目并已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多臺沿海核電機組正在等待開工“路條”。其中CAP1400示范項目山東石島灣核電站1、2號機組主設備年內將陸續就位,三門項目3號、4號機組,海陽項目3號、4號機組,徐大堡項目1號、2號機組,陸豐項目1號、2號機組,紅沿河項目5號、6號機組等均已具備開工條件。
目前我國在運核電機組18臺,總裝機容量1583萬千瓦,約占全國總裝機容量1.2%,與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從總體上看,世界核電發展的大趨勢并沒有根本改變,在尚未找到新的穩定、清潔、可替代的能源之前,建設和保有一定數量的核電將是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選擇。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后,國務院于2012年10月24日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要恢復核電正常建設,明確了2015年在運4000萬千瓦、在建略超2000萬千瓦,2020年在運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新目標。
不難看出,2014年和2015年將成為已開工核電項目投入商業運營以及新開工項目數量的第一高峰期,而“十三五”內陸核電的放開將打開成長空間且迎來第二高峰。業內人士保守估算,2014年新開工項目將達到6~8個,相比2013年翻倍增長。
今年以來,屢遭“雷聲大、雨點小”詬病的沿海重點核電項目重啟已箭在弦上,而按照規劃,未來7年仍需新核準及開工4000萬千瓦左右核電項目以達到2020年在運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核電項目的目標。以核電站單位投資13000元/千瓦來計算,如果在建裝機容量的50%設備交貨,則未來7年預估核電設備總投資將達3245億元;如果國產化率按80%計算,則國內核電設備市場總容量達3068億元,加上今年已有規模,到2020年國內核電設備市場總容量將超3800億元。
我國今后每年的核電市場預期為2~3臺機組,未來核電裝備制造的產能必將出現放空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將會在2014、2015年陸續出現。但從目前看,國內核電裝備市場形勢總體上是供大于求。如果核電建設不能做到持續、穩定、均衡,不僅經濟損失巨大,而且會喪失全球背景下的核電新一輪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