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受損玻璃可在短時間內再生
時間:2006-09-01 14:23:00來源:wangsl
導語:?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發表文章指出,在特定的情況下。
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發表文章指出,在特定的情況下,遭到嚴重電磁輻射而受損的玻璃,可以完全恢復原有的結構和性質特性。但不是所有的玻璃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只有含(CaO–Al2O3)0.9(SiO2)0.1成分的石灰石—硅酸玻璃具有這種能力。
眾所周知,玻璃是一種又硬又脆的材料。既可以用機械的方式對其損傷,也可以用離子、電子束或者電磁波輻射的方式破壞其內部結構。如果玻璃內部存在一個天然的極小的裂縫,在外界機械力的作用下,它會很容易破碎。但即使玻璃內存在一個極其微小的機械損傷,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這個損傷也不會自行擴大或者延伸。
近年來對玻璃受輻射后的研究大大加強了。輻射損傷的程度取決于玻璃成分和輻射的強度。許多實驗發現,遭到輻射后玻璃的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于人們認為玻璃中的分子是“不動”的,因此,受傷的玻璃不能自己“愈合”。但美國科學家的這一科學發現打破了傳統的對玻璃材料的認識!
這位研究人員在細絲工實驗中,用幾個納米大小的電磁束照射極薄的一小塊玻璃。同時,借助于能夠確定樣品成分的電子盲區記錄儀和可以直接研究輻射區玻璃的化學成分的電子光譜儀觀察研究玻璃受到輻射的過程。
電子盲區記錄儀表明,在輻射過程中,玻璃中的部分物質脫離光照的區域,遷徙到受損區域的邊緣;一旦輻射被消除,物質很快返回到原位,玻璃中任何微小的損傷就消失了。電子光譜儀提供了更準確的細節。在輻射的過程中不是所有的物質能夠脫離原位,只有鈣離子具有這種能力。在電子輻射的過程中,鈣離子移動的距離很大,有幾十個原子大小的距離,并且在耐心地等待著輻射的消除,然后返回原來的位置。而輻射區內與鈣聯合的氧原子變成了“自由人”,相互結合成氧分子。這個過程甚至影響了玻璃中其他的成分,破壞了Al-O、Si-O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完全破壞了玻璃的結構。但當鈣離子返回到原來的位置,氧原子立即與其結合,玻璃的原有結構完全恢復了。
研究人員認為,所有這些連鎖反應是由靜電力控制的。電光束通過玻璃后,撞出了遇到的電子,從而使玻璃受損區域帶正電,并在一米大小的區域內形成了兆伏特的電場,在這個場的作用下,帶正電的鈣離子就被迫遷移,受損區內部開始了化合物的重新結合。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玻璃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不是10%,而是33%,則受損的玻璃不能恢復原有的結構。因為,該過程中氧仍以氧分子的方式出現,二氧化硅沒有給予氧足夠的自由。這意味著玻璃能否在受到輻射后恢復原有的結構,取決于玻璃中的鈣、氧和二氧化硅的成分的合理比例。
有關專家指出,該科研成果對安全儲藏核廢料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樣的玻璃中,至少在β衰變的情況下,因輻射而受到的損傷不會隨時間而積累。這意味著一種新的安全儲藏核廢料的工藝技術將會很快問世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