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0-20 10:04:30來源:majuan
摘要:轉型期城市社會治安防范模式缺乏長期效應,不能適應當前動態社會治安的需求。從新時期完善社會治安體系,樹立新型警務理念,構建多元供給模式社會治安體系的目標出發,分析了社會轉型期制約社會治安體系發展的因素,從城市社會治安體系的基礎建設、宏觀指揮系統建設、保障系統建設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當前,我國由于利益分化而導致日益突出的利益失衡及大量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治安問題等影響,治安隱患仍然比較突出,各類治安案件的數量明顯增多,治安災害事故頻頻發生,群體性治安事件層出不窮。在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及治安形勢面前,公安機關單靠打、防、控中任何一種手段,都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效地應付犯罪。要有效地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必須堅持“嚴打整治”,解決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全力完善社會治安體系。
一、完善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目標
完善社會治安體系目標就是要樹立新型警務理念,構建多元供給模式社會治安體系。以預防犯罪為主,以服務、管理相結合的導向替代單純管理導向,在確保政府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私人、企業、社區、及社會第三部門等參與體系的完善。通過市場化運行機制能使政府擺脫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的無限責任,政府與經營企業建立在經濟合同的明確責任上,根據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標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監督,實現政府部門的精簡和高效。公安機關對所有公安資源,包括警力、器械、設備、信息等,進行全面整合,各單位、各部門之間要協調聯動,將打擊、防范、控制、管理等手段有機整合起來,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有效強化各警種的協作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各警種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各部門之間缺乏信息溝通和統一的指揮調度的局面。
二、社會轉型期制約社會治安體系發展的因素
(一)違法犯罪誘因增多,刑事治安案件高發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各種深層次社會矛盾在社會轉型期進一步凸顯,誘發了包括社會治安問題在內的不少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城市。一方面大量流動人口無序流入城市,給城市的治安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城市社會管理自身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漏洞,導致違法犯罪誘因明顯增多。據統計,某市每年發生的刑事案件有近50%是發生在各種行業場所內,80%以上的治安案件與行業場所有關。如何管住、管好行業場所已成為治安穩定的重中之重。
(二)社會治安體系的組織管理不完善
大多數機關沒有很好地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把防控體系完善看成是“軟任務”,認為占用警力多,投入大,“十次防范九次空”,不如抓破案容易出成績;防控體系完善沒有很好地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方案的出臺缺乏通盤的細致的考慮,各警種之間日常演練少,相互策應能力弱,合成作戰能力不強。特別是對網吧、賓館、酒吧等娛樂場所的管理涉及工商、消防、文化、公安等多個部門,由于多頭管理,各部門形不成打擊的合力,管理難以到位。據統計,由于宣傳鼓勵措施不到位,有關行業投入不足,重點部位的防控設施安裝不及時,導致社會防控能力較弱。在侵財型刑事犯罪案件中,流動人口犯罪占了案件總數的70%以上。
(三)社會治安體系的運行機制不完善
信息網絡建設不統一,信息資源未形成合力。信息網絡建設尚未能從“頂層”出發,沒有統一的信息交流平臺,各部門間收集到的信息只限于在本部門內部處理,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造成分析研判預測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也造成了一定的重復浪費,同時,又給群眾的報警造成一定的障礙,不知先打哪個報警電話。目前,雖然推行了“三臺合一”,但在制度上還很不完善,調度指揮缺乏科學性、規范性,無章可循,無制可依,有些地方還是通過各種警力之間的協調默契或者簡單協議進行統一調度指揮,機制模糊,在出現種種問題時往往推諉扯皮,責任不清,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事故處置的效率。
(四)社會治安體系的保障機制的不完善
在組織保障上,聯動機制未能形成,缺乏一個綜合常設的權威機構負責應急指揮與日常管理工作。在預防工作中過于強調公安機關一家的作用,其他部門只是處于被動應付,還沒有以政府的名義組織全社會共同參與,造成應急管理的政令不暢,決策指令難以及時到位,部門之間相互掣肘,缺乏協調配合,社會治安資源嚴重浪費,降低了治安的應急響應能力;在司法保障上,目前尚沒有一部法律對城市社會治安體系進行明確的定義和規范;在經費保障上,對城市社會治安體系建設的投入不夠,資金難以得到保障,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與高智能犯罪作斗爭的需要。
(五)社會治安體系的社會力量參與不夠
目前,社會公眾對治安體系建設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許多人認為,治安只是公安機關的事,參與不積極,社會治安體系建設基本停留在以政府為主的行政管理層次上,各種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建設工作十分薄弱,造成體系的基礎薄弱,控制能力差,導致有些部門沒有找準自己在治安體系建設中的位置,沒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有些企業存在著“重經濟利益、輕安全防范”的傾向,內部防范制度、人員、經費、措施不落實;不少群眾自防意識不強,自防能力較差。
三、完善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對策
(一)加強社會治安體系的基礎建設
社會治安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由街面巡邏防控、社區治安、卡點查緝堵控、單位內部防控、技術防范監控等五個網絡構成,這五個網絡自成系統又相互支撐,保持在同一平面,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具有嚴密、穩定和長效功能的整體防控體系。
(二)建立社會治安體系的宏觀指揮系統
社會治安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有效的運行必須要建立在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動態開放的宏觀指揮系統(包括社會控制系統和社會綜合治理系統)和積極有效的工作機制基礎上。
1.加強和完善社會控制系統
首先,實施動態的、積極的社會控制,針對社會轉型時期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分配的改變造成的心理失衡,協調社會利益關系,重建合理社會利益格局,形成新的利益平衡和社會公平;通過道德評價和輿論監督,加強道德控制機制,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的新型道德秩序;通過對社會行為和價值觀的正確指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其次,合理推進社會控制有效運行評估、決策和整合過程。通過社會評估,對社會發展的現狀及態勢走向有一個正確合理的認識過程,把握社會矛盾以及社會問題的發展態勢,以防止社會矛盾的激化,強化預警功能。在客觀評估的基礎上,前瞻性地制定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方案和各種社會政策,并做出科學決策,為社會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的整合創造有利條件。
2.推動警務工作機制改革
社會治安體系建設涉及到各個警種、各個部門,按照“以塊為主,守土有責”的要求,找準自己的位置,履行相應的職責。在強調各自職責的同時,必須從服從服務于公安工作和社會治安的整體效能出發,理順關系,以指揮中心為龍頭,以情報信息為紐帶,采取民警個體間的搭檔、警種部門間的聯勤、機關基層間的聯動等形式,形成整體防控態勢。打破基層實戰單位傳統的行政機關化工作模式和作息制度,將有限的警力和防控力量最大限度地投向街頭路面和社區,用于易發案時段和地域,形成24小時全天候防控格局,增強防控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外,建立健全預防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機制,拓展信息來源,及時掌握各種不安定因素,認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努力從源頭土緩解社會矛盾,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建立社會治安體系的保障系統
1.完善組織保障加強警力配置
通過成立組織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各負其責,強化落實精簡機構,合理配置警力,下沉警力,向基層和一線實戰部門傾斜保障政策。引進市場機制,整合輔警資源。可以從公安機關外部解決警力配備上的嚴重不足,改變現有警力資源結構和分配比例,從而將正規警察集中使用在更為關鍵的工作上,與警察共同構成社會治安體系的主體。整合民力資源,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發動組織社區黨員、干部、治安志愿者、退休人員、低保人員等力量,義務開展社區守護、看樓護院等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打牢社會治安體系建設的根基。
2.加大對社會治安體系建設的投入保障
城市社會治安體系建設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性工程,牽涉到大量的人、財、物,尤其是要裝備大量的先進科技防范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實踐表明,僅靠政府單方出資很難應對,應該按照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本著“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發展”的原則,整合各方資源,充分挖掘潛力,形成全民參與、全警參戰的整體防控局面。一是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分級撥付的經費保障體系。二是廣泛進行社會籌資,提高資源使用效益。三是整合科技資源,提升社會治安體系的科技含量。
3.加強監督落實責任制
城市社會治安體系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群眾工作、執法辦案及部門間的協作配合等諸多方面的工作。加強監督制約工作有著十分必要的意義。完善落實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領導責任制、一票否決權制和社會治安重大案事件通報查究制。要求各防控體系成員單位的內部實施監督,提高各參與部門和單位的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政策理論水平、執法素質和執法能力。通過紀檢監察部門和各級人大、政協等開展監督,通過各種反饋渠道,加強責任目標,把治安工作納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和生產經營目標之中。另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把防控工作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以結果考核為主,保證考評工作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鄭杭生.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6.
[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8.
[3]鄭列,王瑞山.社會轉型時期治安體系的思考[J].犯罪研究,2005,(5):20-25.
[4]劉和.大力推進動態社會環境下社會治安體系建設[J].公安研究,2004,(6).
[5]熊一新.論社會治安體系建設[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
標簽:
上一篇:智能化校園的安防系統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相關資訊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5-19
2025-04-30
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