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新出現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標準Zigbee在單兵綜合作戰
系統中生命子系統中的應用。利用生物傳感器對單兵生命體征數據進行采集,利
用Zigbee無線傳輸模式將這些數據傳至單兵穿戴式計算機,計算機對這些數據
進行分析整理后,利用衛星通信將上述結果傳回后方指揮中心,為指揮員對部隊
戰斗力的準確判斷提供依據。
關鍵詞: Zigbee 單兵作戰系統 生命子系統
該論文發表于《現代電子技術》2006年1月總第216期,國內統一刊號:CN61-1224/TN;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4-373X
Zigbee using in Single-soldier system
Abstract :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a newcomer stone’s throw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 “Zigbee” using in the Life-ensured subsystem of Single-soldier system.
Keywords : Zigbee Single-soldier system Life-ensured subsystem
引言
ZigBee是一種新興的短距離,低速率,低功耗無線網絡技術,它是一種介于無線標記技術和藍牙之間的技術提案。它此前被稱作“HomeRF Lite”或“FireFly”無線技術,主要用于近距離無線連接。ZigBee的網絡標準由IEEE 802.15工作組負責制訂,Zigbee是IEEE 802.15.4標準在商業推廣上的名稱。802.15.4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貼近生產和生活,對數據速率和Qos的要求不高,目標市場是工業,家庭以及醫療等需要低功耗低成本以及大面積使用無線監控設備的領域。其基本技術參數如表1所示。

1 單兵作戰系統
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是以單兵為基本單元,人—機—環境統籌考慮,應用多種先進技術的高技術士兵裝備系統,它使士兵、武器、裝備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全面增強單兵的火力、機動、通信、觀瞄和防護能力,使每一個士兵都成為有效的火力攻擊單位,既能獨立作戰,又能協調行動,全面提高單兵作戰效能,使士兵有條件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贏得優勢。
單兵綜合作戰系統一般分為五個子系統:武器子系統,通訊子系統,觀瞄子系統,生命子系統,防護子系統。
武器子系統,必須做到系統重量輕、持續作戰能力強、能對付多種目標,可安裝一系列的附件,如光學瞄具、激光瞄具、激光測距儀等。
通訊裝備子系統,主要是提高單兵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及單兵之間、分隊之間、單兵與后方指揮員之間的聯系及情報交換能力。它包括分隊內部成員之間短距離通信設備以及分隊與后方指揮員之間長距離通信設備。
觀瞄子系統,主要為士兵提供觀察敵情,瞄準射擊的裝備。它主要由夜視、夜瞄以及長距離瞄準裝置組成,并為消除帶頭盔后給士兵瞄準帶來的不方便,可設計武器瞄準具與頭盔正前方的顯示屏相連,士兵平視就能實施瞄準及觀察。
生命子系統,主要是利用各種傳感器對士兵各種生命體征以及周圍環境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由單兵穿戴式計算機對傳感器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一個數值代碼并將其發送到后方指揮部,指揮員就可判斷出前線作戰士兵的生理狀態:是否受傷,傷情如何;是否處于疲勞、寒冷、疾病、恐懼等不良狀態等。這對傷病員的及時救護、給養的供應提供了客觀依據,并使指揮員對部隊的戰斗力有一個準確的判斷。Zigbee短距離,低成本,低功耗,易實現的特點非常適合作為生命子系統的組成部件。
防護子系統,主要采用各種新材料以達到防襲擊、防激光致盲、防噪聲及防水、防潮和防寒等全環境防護能力,它包括多功能頭盔和防護服。
2 Zigbee在生命子系統中的應用
Zigbee在生命子系統中的應用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2.1 工作原理
在一個單兵小分隊中,每個分隊成員佩戴一個Zigbee生物傳感器節點,它是集Zigbee無線網絡模塊與生物傳感器模塊為一體的,可以對士兵生命體征諸如脈搏、血壓、呼吸、體溫等進行數據采集,并通過Zigbee方式無線傳輸至主協調器。它主要由脈搏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狀態傳感器,模擬信號放大器,A/D轉換器,電平比較器,信號存儲器和Zigbee無線收發器及相關軟件組成。
位于小分隊中心位置的成員身上攜帶有Zigbee主協調器。主協調器的主要功能是為建立和啟動網絡這一過程設置參數,其中包括選擇一個射頻信道、唯一的網絡標識符以及一系列操作參數。每個Zigbee網絡都必須包括一臺主協調器,在本應用中,由于小分隊成員的活動范圍非常接近,所以無需中繼設備,可以直接將終端無線接入主協調器。
網絡中的所有設備都擁有一個64位的IEEE地址,也可以使用16位短地址來減少數據包大小,這樣只要記錄下終端地址就可以很容易確定士兵身份。路由選擇在默認時使用樹形路由選擇,即在做路由選擇策略時利用樹形結構選址。有了樹形路由選擇,設備不必保存占用龐大內存的路由表或進行任何額外的空中下載技術(over the air)操作來發現路徑,因此最小化了網絡流量,同時簡化的設備結構,降低了成本和設備功耗,適合在軍事上大面積裝備。
主協調器通過接口模塊與單兵穿戴式計算機相聯,接口模塊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數據格式的轉換,去除各種干擾,以便讓計算機能識別處理生物傳感器收集來的各種參數。
穿戴式計算機內部軟件要具備三種功能:Zigbee網絡控制功能,數據分析處理轉換功能,衛星通信設備管理功能。Zigbee網絡控制主要包括系統啟動關閉,終端地址分配,差錯控制,各種參數設定等。數據分析處理轉換主要是將終端收集來的各種參數進行波形分析,頻率分析,數據統計等,得出士兵所處狀態結論,將之轉換成特殊編碼格式,加載到衛星上傳回后方指揮中心。衛星通信設備管理功能包括系統啟動與否,接口控制,數據格式選擇等。
單兵衛星系統由輕型便攜式無線電臺加衛星天線組成。電臺用金屬包裝,經久耐用,能夠抗得住野戰暴露或在機動部隊使用時所處的惡劣環境。背負式電臺易于攜帶,包括天線和電池組在內僅十幾公斤,體積不到0.02 立方米,可以在任何天氣條件下使用。
2.2 系統安全性可靠性
本應用中的安全可靠性分為三步分:Zigbee傳輸的安全可靠性,穿戴式計算機數據處理的安全可靠性,衛星傳輸的安全可靠性。其中后兩方面在其他文獻中已有大量論述,本文不再討論。
Zigbee采用了分級的安全性策略:無安全性、接入控制表、32比特AES和128比特AES。如果對系統安全性要求不高,可以選擇級別較低的安全措施,從而換取系統成本和功耗的降低;反之,在安全性要求較高時,可以選擇較高的安全級別。由于本例應用于軍事領域,所以應采用較高的安全級別。
Zigbee分別在MAC層和網絡層采取了安全策略。在數據經過一跳就到達目的地時,Zigbee只用MAC層提供的安全機制;當在多跳的情況下,Zigbee就要依賴高層來保證安全。
MAC層安全套件基于以下三種操作模式:計數器模式的AES加密、密碼塊鏈接模式的數據完整性、二者相結合的加密和完整性(CCM模式)。MAC層的AES加密算法可以保護MAC命令、信標、信息幀和應答幀的秘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MAC幀的頭部有一個比特用來指示MAC幀是否加密。每一個密鑰只與一個安全套件相關聯。為了保證數據完整性,MAC層計算頭部和凈荷數據得到一個消息完整碼,其長度為4,8或16字節。同時,在每個MAC幀頭也都有一個幀編號,用于防止幀丟失和幀重傳。密鑰的建立、安全操作模式的選擇和對處理過程的控制則由高層來負責。
網絡層也使用AES,它的安全套件是基于CCM*操作模式。CCM*包括所有CCM的功能,同時提供只加密和只保證完整性的功能。使用CCM*允許單個密鑰用于不同的安全套件。因此一個密鑰并不只屬于單個安全套件,一個高層應用可以靈活地指定網絡層所用的安全套件。網絡層負責安全處理,但對處理過程的控制則由高層通過建立密鑰和決定使用哪一種CCM*安全套件來實現。此外,幀序號和消息完整碼也可以加在網絡層幀中。
Zigbee的信道接入方式采用CSMA/CA(載波偵聽多址/沖突避免),能有效地減少幀的沖突。為抗干擾和多徑衰落,Zigbee在物理層采用直接序列擴頻和頻率捷變FA技術。為了保證幀的正確傳輸,Zigbee在MAC層采用了兩個措施:自動請求重傳ARQ和幀緩存。當一幀傳給一個設備時,如果接受設備處于忙或者休眠狀態而不能接收該幀,那么網絡的主協調設備就暫時緩存該幀,直到收端能接收該幀。在網絡層,Zigbee支持網狀網,存在冗余路由,保證了網絡的健壯性。
3 結論
Zigbee所具有的短距離,低成本,低功耗,易實現,安全可靠的特點非常適合作為單兵作戰系統中生命子系統的組成部件。不僅能對士兵生命體征數據進行傳輸,后續的技術開發還可以對敵核、生、化武器污染監測數據進行傳輸。當傳感器的檢測信號表明敵方施放了核、生、化武器,就會自動發出報警信號,同時將檢測結果通過Zigbee發送裝置傳輸到指揮部,為己方贏得較長的預警時間。Zigbee的應用為指揮人員提供了準確評價部隊戰斗力的客觀依據,提高了部隊裝備的信息化含量,從而使我軍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金純,蔣小宇,羅祖秋,Zigbee與藍牙的分析與比較[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04(6)-17-20
[2]實現無線嵌入式網絡[N],網絡世界,2004-9-6
[3]李洪義,王鍵埃.楊國勝.米新亞,焦純,單兵生理信息監測系統的設計[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1-22(2)-103-104
作者簡介
金純(Jinchun):男,39歲,留美博士,歸國創辦重慶金甌科技,主要從事短距離通信技術研發,擔任重慶郵電學院研究生導師。
齊巖松(Qiyansong):男,25歲,重慶郵電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個人通信。
項目介紹:本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無線通信的可穿戴式網絡設備,系統結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