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04 10:06:43來源:深圳市艾而特工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5G芯片或將是5G時代的重中之重
這可能是最快的和解
蘋果與高通的智能手機用半導體的專利訴訟審理,于2019年4月1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聯邦地級法院正式受理。但是次日4月16日雙方便和解了。
該訴訟的起因是蘋果公司認為高通要求的專利使用費極其不合理,因此蘋果以反壟斷法要求高通支付90億美元作為賠償。
另一方面,高通針對蘋果公司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海外,都提起了蘋果公司侵犯高通的知識產權。2019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審判官認可高通的一部分主張,并傳達出禁止蘋果一部分商品進入美國市場。過去7年,蘋果同三星的訴訟大戰反反復復,這次蘋果公司同高通恐怕也會如此吧。但是沒想到,僅僅用了一天,蘋果就同高通和解了,這恐怕是最快速度的和解了吧。
和解之后,蘋果公司在未來的6年里將向高通支付45-47億美元的許可費,并且之后幾年里由高通向蘋果公司提供通信半導體。這樣一來,蘋果公司可以進行5G蘋果手機的研發,高通也成功從英特爾手中把蘋果公司這個客戶奪了回來。對于兩家公司而言是皆大歡喜的好事。
不過從“蘋果公司跟高通和解”這一件事來看,我們可以明白5G芯片在未來的重要地位。
和解之后英特爾的股價竟然上漲了!
持有高通、英特爾股票的朋友看到雙方和解的新聞后高興不行。為什么呢?和解之后,高通、英特爾的股票大漲。在這里我們就會有個疑問,高通大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為什么英特爾也能大漲呢?明明英特爾的重要的客戶蘋果公司都要被高通奪走了。
由于高速、低延遲的無線通信5G使用毫米波,并且研發5G需要極其廣泛的無線通信知識,即便是現在從事4G通信半導體的企業也不能輕易研發出5G。
另外,雖然英特爾從16年開始向蘋果提供4G通信半導體,但是英特爾本質上來說主要業務還是PC端的處理器。因此英特爾想要研發出相當高水平的5G也是步履艱辛。可恐怕也是蘋果不得不同高通和解的一大原因吧。
總而言之,從技術層面來說,5G芯片研發對于英特爾而言都十分困難。現在蘋果公司同高通和解了,也就沒有必要再進行這種負擔型的研究,這恐怕也就是英特爾股價上漲的原因吧。
另外,由于英特爾需要生產通信半導體提供給蘋果公司,它的14nm工廠一直處于負荷狀態。也正因如此,英特爾的桌面處理器一直供不應求,也就導致了DRAM/NAND型閃存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暴跌。
所以,蘋果公司同高通和解,英特爾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制造提供給蘋果公司的通信半導體,閃存的市場低迷的情況也會朝好的方向發展。這對存儲廠家而言是一大好消息。
華為可能向蘋果公司出售5G芯片嗎?
4月16日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向外媒表示,蘋果公司不應該缺席5G,我們的5G芯片是堅持合作開放的道路。換而言之就是華為可以向蘋果銷售5G芯片。
現在可以提供5G芯片只有高通以及華為旗下的海思。還好蘋果早早與高通和解,如果訴訟僵持的話,蘋果有很大可能性會向華為購買5G芯片。
但是美國2018年8月13日制定了“國防權限法”。“國防權限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今年2019年8月13日之后,包括華為在內的5家公司禁止同美國政府機關交易。
因此,如果蘋果公司采用了華為的5G芯片,意味著之后2019年8月13日之后蘋果手機將無法進入政府體系。
另外2020年8月13日之后,未采用華為5G芯片的蘋果其他產品(平板電腦,筆記本)之類也會受到波及,無法進入美國政府體系。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美國以安全保障為由排除華為。總而言之,因美國政府干預,對于蘋果公司而言,只剩下高通這一個選擇項。
重頭戲還是芯片
現在5G芯片研發成功的也只有高通以及華為子公司海思。現在要想銷售5G手機的話,也只能夠仰仗這二位。所以說現在最先進的智能手機開放的瓶頸就在芯片。
更進一步地說,蘋果公司被逼到只能同高通公司和解的地步可以說明,在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方面,誰有專利,誰就有話語權。
根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5G相關專利,中國占有比例高達34.02%,是美國的兩倍以上。再細分的話,中國的華為位居第一(15.05%),中興第四(11.7%),而美國的高通(8.19%),英特爾(5.34%)。
雖然美國用“國防權限法”限制了華為在內的5家中國企業,但是華為跟中興擁有大量的5G專利,即便產品無法在美國銷售,但是每年依舊可以從美國收取專利使用費。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相關資訊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4-30
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