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1 14:22:08來源:工采資訊
隨著人們環保和節能意識的逐漸提高,眾多大中型企業如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火力發電廠等,己將提高燃燒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保護環境等作為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強產品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鋼鋏行業的軋鋼加熱爐、電力行業的鍋爐等燃燒裝置和熱工設備,是各行業的能源消耗大戶。因此,如何測量和提高燃燒裝置的燃燒效率、確定最佳燃燒點,是十分令人關心的。
工業爐窯燃料燃燒是工業企業應用十分廣泛的現象,也是工業加熱極為重要的內容,由于其燃燒不僅消耗了人類大量能源,而且還嚴重污染了生存環境,因此其燃燒過程一直成為世界各國倍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在我國由于經濟的粗放式發展,燃料燃燒一般都只是以滿足生產工藝要求為目的才對燃料量進行必要的控制,而燃料在爐膛里燃燒狀況如何,配風是否合理卻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燃燒學理論認為:當爐窯的實際供風量等于理論需要量時,配風最合理(這時的空氣消耗系數等于1.0),燃燒溫度最高,燃料消耗和廢氣排放最少,風機耗電也很少。而可惜的是目前我國爐窯的配風都只能靠工人憑經驗操作,致使其運行無法滿足這一點。
燃燒理論與實踐證明:工業爐窯在燃燒過程中其燃料成份、熱值及燃料量的變化,將導致空氣需要量變化。當空氣消耗量過大(空氣過剩)時,雖然燃料可以充分燃燒,但廢氣帶走熱量大,燃燒溫度降低,氮氧化物也增加,同時鼓、引風機電耗將大大升高。特別是軋鋼加熱爐因長期處在1200℃左右高溫狀態運行,當空氣消耗量過大時,不僅會使爐壓升高,爐孔逸氣熱損失增加,而且還會造成爐內鋼坯氧化燒損嚴重。當空氣消耗量過小(空氣不足)時,不僅燃料無法充分燃燒,而且爐溫降低滿足不了生產要求,這樣既浪費能源、影響生產、也污染了環境。從對部分工業爐測試來看,爐窯一般均處于濃氧燃燒狀態,空氣消耗系數一般都在1.5~2.3范圍,煙氣含氧量一般在8~12%,這說明實際供風量遠大于理論需要量。因此檢測、分析和控制工業爐窯的燃燒質量,對于節約能源、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具有顯著成效和重大的實際意義。
供給加熱爐、鍋爐等加熱設備的燃料燃燒熱并不是全部被利用了,所以提高燃燒效率十分重要。所謂提高燃燒效率,就是要適量的燃料與適量的空氣組成最佳比例進行燃燒。提高燃燒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煙氣分析儀連續監測煙道氣體成分,分析煙氣中02含量和CO含量,調節助燃空氣和燃料的流量,確定最佳的空氣消耗系數。
工業爐窯煙氣分析儀分析煙氣中02含量和CO含量,可以推薦使用ISweek工采網提供的O2,CO
傳感器
,具體產品如下:
英國SST高溫氧化鋯氧氣傳感器(O2傳感器)O2S-FR-T2-18C/B/A:
O2S-FR-T2-18C/B/A是氧化鋯氧氣傳感器,敏感元件是氧化鋯,采用兩個氧化鋯盤,在其中間是一個密封空間。其中一個盤起的功能是可逆氧氣泵,依次充滿樣品氣和抽空此小空間。另一個盤用于測量氧分壓差比率,得到相對應的傳感
電壓
氧化鋯盤作為氧氣泵運行時,需要的700°C的溫度由加熱元件產生(配套的
電路
板O2I-FLEX-092可以提供加熱和線性模擬量輸出功能。)氧氣泵使小空間范圍內達到額定的小值和大值壓力所花的時間和環境中氧分壓值具有對應關系。
螺紋型氧化鋯氧氣傳感器質量好、準確和可靠性高。可以提供各種屬性:
結構小,測量范圍寬且精度高
線性輸出信號
堅固的不銹鋼結構內部和外部
可以直接使用在高溫和高壓環境中
高耐腐蝕性使的傳感器可以用于惡劣的環境和燃燒煙道或堆肥的應用程序氣流中
動態傳感原理確保安全操作
不需要參考氣體創建的能力來衡量一個寬氧范圍與所有版本的產品
非常簡單的校準
可以被簡單的、低成本的
電子
產品操作
壽命長
可以提高效率和減少排放燃燒應用
英國alphasense一氧化碳傳感器(CO傳感器抗煙氣,抗H2)-
CO-CX
:英國Alphasense公司抗煙氣CO-CX一氧化碳傳感器。專業用于煙氣中CO檢測和分析。具有高分辨率,高靈敏度,快速響應以及性價比高等特點。同時多層過濾膜將過濾掉絕大部分的NOx,SO2以及H2S;更具備過濾與CO同樣具有還原性的H2氣體。以下是CO-CX傳感器主要參數
CO-CX
主要性能參數如下:
測試范圍:0-2000ppm
靈敏度:55-100nA/ppm
高分辨率:0.5ppm
T90響應時間:<40s
工作環境:-30~50℃,10~90%RH
標簽:
上一篇:大中小型PLC是怎么區分的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
2025-03-20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