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09 18:52:45來源:網絡轉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了工業大國,至2010年,已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目前已經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但也就僅此而已,由于欠缺核心技術及設備、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中國始終只能是制造大國,而無法成為制造強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透過蒸汽推動機械化,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由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已經來臨。按照目前的劃分,我國的工業主體還處于“補2.0的課,普及3.0,同時正在朝著4.0發展”的階段。
那么,中國企業究竟該怎樣走工業4.0道路?
一、深刻理解工業4.0的概念和內涵。
“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a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概念在歐洲乃至全球工業業務領域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認同。
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肮I4.0”適應了萬物互聯的發展趨勢,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得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不同的生產設備之間以及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能夠互聯,使得機器、工作部件、系統以及人類會通過網絡持續地保持數字信息的交流。
二、踏踏實實地把人才培養好。
德國、美國制造在技術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他們的故事卻不如中國多,當然,事故也肯定沒有中國多,畢竟,我們靠的是自然人的雙手,他們會感覺疲憊、枯燥,會有心理上的波動、有情感的訴求。
但現在誰也不敢輕視中國制造,無論是產能、還是效率,亦或是價格上的競爭力,中國都不輸美德,他們用機械手臂每小時組裝249個,中國流水線女工就用雙手每小時組裝350個,為了達成產能,大家會在一段高亢激昂的音樂之后,主動壓縮休息時間。
這也就是為什么會出現制造業基層員工喜歡加班的情況,于這種環境下生存員工是不容易產生歸屬感的,一旦人員不穩定,技能提升、職業尊嚴或者其他更高級的情操就無從談起,久而久之,中國制造業不知不覺耽誤了幾代人的成長,而未來那些工業4.0或者自動化,又或是什么其他智慧工廠,還是要人才來完成。
中國制造與其好高騖遠地跟風追求智慧工廠,倒不如踏踏實實地把人才培養好,有了成熟的體系,模仿也好、追趕也好,又或者自己創新就都有了可能,否則,只能處于低端的工業加工等級,無緣高利潤。
三、不僅僅是硬件的銷售,更多的是軟性制造如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
過去在工業1.0、2.0到3.0的時代,一定要透過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五大模塊,都是固定的環節,缺一不可。而“工業4.0”是應用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提高制造業水平,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通過決定生產制造過程等的網絡技術,實現實時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產模式革命,不但節約創新技術、成本與時間,還擁有培育新市場的潛力與機會。
德國制造與中國制造的區別在于:中國制造依靠的是低勞力成本,德國制造依靠的是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以德國飛梭哈雷機車生產工廠為例,在工業3.0以前的時代,生產一臺哈雷機車需要21天,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全部都是固定機械化的。但到了工業4.0的時代,一位顧客早上9時下單訂購一輛個人定制化的摩托車,這五大模塊統統“活”了,按照顧客的需要,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廠重新包裝重新組合,在6小時之內就可以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車交給客戶。不但效率提高,成本也大為降低。
商業模式對制造業來說至關重要。在工業4.0時代,未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就是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所以說,未來制造企業將不僅僅進行硬件的銷售,還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這就是軟性制造。
四、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智能制造”被認為是未來工業轉型的核心。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制造業信息化,具體來說就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不僅僅意味著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還應該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在過去,制造業都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未來智能制造可以協調解決消費者低成本、高質量、個性化的需求。或許,隨著當前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以及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推動,加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機器人將為“智能制造”增添動力。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工業機器人設計技術已基本成熟,先驅企業已經走上自主發展之路,服務機器人產業也在孕育中。
總之,工業4.0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我們相信,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必將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結構帶來巨大變革,只要我們緊緊搶抓機遇,沉著應對,中國制造必將成功轉型“中國智造”,中國工業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
標簽:
上一篇:三相異步電機檢查試驗故障原...
下一篇:編碼器安裝指導︱電氣篇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6-16
2025-06-09
2025-06-06
2025-05-19
2025-04-30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