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國際化發展歷程和特點
時間:2008-05-20 15:58:00來源:zhangting
導語:?日本企業國際化發展歷程和特點
日本企業國際化經歷了五個階段,按從銷售活動到生產活動再到研究開發活動的順序漸進式發展,各階段的發展除受國際投資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外,還與企業經濟和管理水平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國際化各階段的目的、選擇地區、手段以及投資特點有所不同。
1、1960年代:出口導向階段
日本企業真正開始海外投資是在上世紀60年代后半期,1969年海外直接投資額為6.65億美元。60年代初日本企業的產品出口主要面向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比日本技術落后、勞動力低廉的發展中國家。60年代后期,這些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產業,解決外匯不足問題,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政策。進口關稅提高后,日本產品出口受到大幅度限制,日本企業為了維護既有產品的出口市場,決定把“最后一道生產工序轉移到當地生產”,即建立組裝(KD)工廠,從日本進口零部件,在當地進行最后工序組裝。
該階段海外投資的行業主要是汽車組裝和纖維、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汽車組裝行業以豐田汽車公司為代表,纖維行業是東麗,電子行業為松下電器。投資形式以合資為主,平均每項投資額只有100萬美元。
2、1970年代:海外生產階段
1971年尼克松水門事件后,日元迅速升值,同年日本政府取消了對海外投資額限制,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迅猛上升,1973年達到35億美元,成為歷史上的一個高峰,之后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開始下降,五年后再次攀升,1978年達到46億美元。除受外部投資環境和政策的影響之外,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國際經營能力的提升也是其貿易額和海外投資額增加的重要原因。
該階段日本企業海外投資的方向發生了質變,從經濟落后地區轉向發達地區,開始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建廠生產電器、機械等產品。其原因一是日美間貿易摩擦加劇;二是日本政府對本國出口采取限制,1977年對美彩電出口實行“自主”限制;三是日本國內工資與歐美差距縮小;四是70年代日本的生產管理方式已在世界舞臺上初露端倪,部分企業具備了整合世界經營資源的能力。但在發達國家投資經驗不足,因此投資額度不大,基本以組裝工廠為主。
另外,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NICS地區)建立工廠,其產品反向出口歐美國家或日本國內市場,投資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在該地區投資的原因一是亞洲NICS地區實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二是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國內工資大幅提高;三是通過第三國的反向出口減少與先進國家的貿易摩擦
3、1980年代:全球化戰略初級階段
70年代每年海外直接投資在20億-40億美元左右,80年代后投資速度成倍增長。1981年達到89億美元,1984年突破101億美元,1989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675億美元。從制造業看,70年代平均每年投資11億美元,80年代約22億美元,正好是其2倍。特別是1985年~1989年為海外投資快速發展階段。
海外生產激增的原因:一是貿易摩擦進一步激化。從國際收支看,貿易順差1986年增加到827億美元,是10年前的34倍(1976年24億美元),達到歷史頂峰。隨著日本企業在高附加值生產上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貿易摩擦涉及的領域也不斷增加。1981年日本政府開始對美出口汽車實行“自主”限制,歐洲對日本汽車、錄放機等實行進口限制,日美間還締結了半導體協定。
二是1985年以后日元的急劇升值。1985年在美國紐約Plaza飯店舉行的五國財政部長會議,達成了著名的Plaza協議,日元與美元的兌換比率上升到140日元(比升值前增加40%)。日元的大幅升值加劇了日本對外出口的困境,迫使日本企業采取全球投資戰略,特別是擴大在美國日本企業的生產。
三是日本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全面展開。改變產品主要在日本生產、再出口的戰略,以建立全球化生產基地為目標,在企業內部進行國際化分工。
該階段海外投資的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型化,開始在先進國家投資大型工廠。其理由一是日本企業積累了在先進國家投資生產的經驗;二是貿易摩擦大的領域多為投資大的行業。本田、日產、豐田率先在美國建立了一體化生產的汽車工廠,日產同時還向意大利進軍。半導體的前期生產工程開始在美國、英國進行。促使日本到歐洲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擔心歐盟締結會造成今后出口困難。
二是投資行業領域、內容發生變化。1,投資領域基本覆蓋全體,特別是半導體、新材料、新型化學制品等高科技領域以及金融、房地產等服務業投資增加顯著;2,不僅在海外投資建廠,還設立研究所,積極開展技術交流,推進適合于當地市場需要的研究開發;3,企業通過把海外多個生產據點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生產流程對企業內部進行合理化國際分工;例如:在墨西哥進行勞動集約型生產,在美國進行半成品組裝。
三是海外投資的出資形式多樣化。到70年代末,日本企業海外投資以發展中國家合資、發達國家100%獨資的形式為主,進入80年代出資形式多元化,與當地企業成立新合資公司的企業增加。例如:豐田公司與美國GM成立新合資工廠,即利于減少貿易摩擦,又有利于立足當地市場。另外,收購當地公司的例子也不少,這種方式適合市場比較成熟的領域,以便快速占領當地市場,避免直接投資摩擦,例如日本印刷公司DIC收購美國的Sunkemikaru公司。
四是投資地區擴大。中南美地區墨西哥、巴西兩國政府分別實行保稅加工制度和自由貿易地區等優惠政策,吸引了日立、本田、日產、松下等大企業投資。亞洲地區新興工業國家急速工業化的發展造成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日本企業開始把第三國出口加工基地的職能轉移到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ASEAN)國家。
4、1990年~2000年:全球化發展階段
從1993年到1999年海外投資繼續擴大,1999年為7兆5293億日元,達到歷史最高紀錄。
1990年日本企業開始向中國全面發展。其原因是中國明確了改革開放政策,居民收入提高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人工成本低廉,有豐富的優秀勞動力等。日本企業在華南地區對服裝、電子產品等行業,通過提供技術、設備和資金,進行委托加工生產。
5、2000年以后:全球化發展新階段
2000年海外投資開始下降,2004年的海外直接投資額為3兆8210億日元,其中制造業投資額為1兆4780億日元,為下降趨勢;從行業看,投資規模大的化學、電機行業減少,運輸機械行業呈增加趨勢;從地域看,北美地區減少,亞洲地區擴大。
分析日本企業國際化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其國際化的目的從出口→出口替代→國際化分工→全球化戰略,選擇地區從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全球,國際化手段從合資建廠→散件組裝→一體化生產→收購兼并、委托加工→設立研發中心,投資規模由小到大,技術由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到資本密集性高科技,行業由合成纖維、家電、汽車、半導體等制造業到服務業,是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緩慢過程。日本家電行業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子
日本企業國際化的現狀
近年日本企業國際化的手段主要是對外投資,對外投資以直接投資為主。2000年~2004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平均每年為4.4兆日元。按區域劃分,亞洲份額呈增長趨勢;按照國家和地區看,對中國投資增長速度較快;從投資行業看,與歐美國家比較,制造業比率較高,金融保險等非制造業比率較低,但近年增長速度較快。跨國公司的數量以每10年倍增的速度發展。
日本企業的國際化不僅是生產體系,而且還包括研究開發體系和管理體系。不僅在世界各地設立生產基地,還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和地域總部,這意味著日本企業開始建立三極化或四極化的全球化管理體制。
日本中小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速度很快。日本企業的生產體制已經從單純組裝,發展到包括零部件生產在內的一體化模式,這種生產體制的變化使得為大企業配套的子公司、關聯公司也隨之國際化。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