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9-19 10:37:21來源:網絡轉載
在制造行業,虛擬現實打破了二維平面的桎梏,其可以在虛擬裝配、設備維護、培訓等多方面加速制造業的生產率提升,在全球制造業研發、裝配、檢修、培訓等環節已經實現初步應用。
在研發環節,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展現產品的立體面貌,使研發人員能夠全方位構思產品的外形、結構、模具及零部件配置使用方案。特別是在飛機、汽車等大型裝備產品的研制過程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大幅提升產品性能的精準性。波音公司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777型和787型飛機的設計上,通過虛擬現實的投射和動作捕捉技術,完成了對飛機外型、結構、性能的設計,所得到的方案與實際飛機的偏差小于千分之一英寸。據統計,采用虛擬現實設計的波音777飛機,設計錯誤修改量減少了90%、研發周期縮短了50%、成本降低了60%。
在裝配環節,虛擬現實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精密加工和大型裝備產品制造領域,通過高精度設備、精密測量、精密伺服系統與虛擬現實技術的協同,能夠實現細致均勻的工件材質、恒溫恒濕潔凈防震的加工環境、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極低的加工系統間的精準配合,提高裝備效率和質量。中國一拖集團應用我國本土企業曼恒數字研發的“數字化虛擬現實顯示系統”,打造出虛擬裝配車間,可實現360度內部全景漫游,既能多角度觀察每個裝配工位,又能精準跟蹤裝配工件的生產工藝流程,為我國大型農業裝備制造行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強大力量。在虛擬裝配環節中,設計人員在產品原型實際加工之前就可以全方位地檢查零部件之間的裝配間隙和干涉,也可通過程序自動檢查裝配狀態。可以大大提高實際裝配成功率并降低零件制作返工率。
在設備維護檢修方面,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復雜系統的檢修工作中,能夠實現從出廠前到銷售后的全流程檢測,能夠突破空間限制、縮短時間需要,提高服務效率、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將制造業服務化推向新的階段。例如,美國福特公司聯合克萊斯勒公司與IBM合作開發了應用于汽車制造的虛擬現實環境,在汽車出廠前可以檢驗出其存在的設計缺陷,并輔助修正,大大縮短了新車研發周期。未來,通過遠程數據傳輸,虛擬現實技術將幫助實現實時、遠程、預判性的監測維修服務。
在培訓方面,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培訓基地,能夠立體展現制造場景,幫助學員通過全方位的感知體驗,獲取高仿真的、可重復的、低風險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制造業從業人員提前熟悉制造場景、提升應用技能。當前,已經有許多國內外企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培訓工作。例如,英國皇家裝甲公司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對14.5噸的新型車輛進行車輛訓練模擬,實現了對專用車型駕駛員的操作培訓。
從應用基礎看,我國在虛擬現實領域已經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為在制造業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一汽公司合作開發的板料成形軟件,基本能夠模擬車門等復雜覆蓋件的沖壓成型過程;沈陽鑄造研究所開發的電渣熔鑄工藝模擬軟件已經應用在水輪機組葉片曲面造型中;合肥工業大學開發研制的雙刀架數控車加工模擬已應用于馬鞍山鋼鐵車輪輪箍廠。
從應用實踐看,我國已在航天、航空、汽車等高端制造領域初步應用了虛擬現實技術。中國商飛研發出虛擬現實仿真系統,用于新型民機的預先研究評估和關鍵技術攻關;一汽、二汽、上汽等汽車公司在運用UG、CATIA、PRO-E等三維軟件進行產品設計方面已積累多年經驗,具備了應用虛擬現實所需的數據基礎。
從產業基礎看,我國制造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規模以上制造企業數量超過32萬家,產業門類齊全、產品種類豐富,產業體系健全,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場景豐富,空間廣大。
虛擬現實產業市場具有良好前景。國內外多家大型市場研究機構對2020年全球VR產業規模預計在150億到300億美元之間;咨詢公司Gartner預計VR產業在2020年達到400億美元規模。2015年我國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為15億元左右,預計2016年將達到56.6億元,2020年將接近600億元。
但是目前,我國虛擬現實行業應用推進中還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如應用場景和應用路徑尚不清晰、我國相關行業自身發展層級不高造成新技術應用的效率成本難以平衡、虛擬現實行業應用的供應鏈短板依然明顯。
針對共性問題,賽迪智庫給出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面向行業需求你規劃應用路徑;二是,加強重點攻關,盡快突破行業應用技術瓶頸;三是,制定標準規范,開展行業應用聯合測試驗證;四是,推進試點示范,以點帶面擴大行業應用范圍和影響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標簽:
上一篇:智能探魚器:內置溫度傳感器...
下一篇:機器人伺服的過載能力該如何提高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5-19
2025-04-30
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