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8-09 16:42:38來源:鶴壁市冶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目前,國內各電力行業的煤化驗多采用微機量熱儀測定發熱量.其中點火控制大多是以內筒溫度變化為依據,即內筒溫度變化不超過0.03℃/min,視為內筒水溫恒定,進行實驗點火(如DJL-9F電腦量熱儀).此攪拌時間一般不到3min.一般自動程序的設置為2s讀取一次溫度值,10次讀數為一個循環.當在某次循環中溫度變化符合0.00005℃/s時即可點火.而國標方法規定:恒溫式量熱計法(貝克曼溫度計)要求開動攪拌器5min后開始計時和讀取內筒溫度值,并立即通電點火.
實驗發現,若將此規定套用在微機自動量熱儀上,則測定的發熱量值與以溫度變化為準的原方法測量值相比普遍偏低100~300J/g.這將對電力行業的經濟效益產生極大影響.
1 對比試驗
在文中也談到這個問題,即用國家標準方法測煤的發熱量,比用微機量熱儀自動控制方法測定,結果偏低100~300J/g.
其實,1997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國家標準GB/T213)1996中,增加了對自動量熱儀使用的規定.但其中沒有對點火如何判斷做具體規定,只要求稱量好內筒水后,試驗按程序自動開始.為此,用國家二級標準物質苯甲酸在DJL-9F恒溫式自動量熱儀上做了10組對比試驗.套用國家標準規定方法僅僅是點火前攪拌5min,再進入自動點火狀態,其他與自動點火相同,數據見表1.
苯甲酸熱值為26456J/g.由此看出,自動點火方式的測定平均值為26585.4J/g,比標準值高129.4J/g;套用國家標準方法點火方式測定平均值26458.6J/g,比標準值高2.6J/g;比自動點火低126.8J/g.其試驗結果為:9次自動點火方式高于套用國家標準方法點火熱值,占90%.顯然,兩種點火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2 具體分析
微機量熱儀自動點火方式的測定值比用國家標準方法測得的熱值偏高,是因為攪拌沒有使內筒溫度達到平衡所造成的.
因每次測試結束,氧彈終點溫度比外筒高1℃左右,而外筒溫度一般與環境溫度相同.所以,氧彈比環境溫度高1℃左右.做下一次測試時,氧彈在環境中已放置一段時間,與環境溫度大致相同,可能會略高一點點.熱值測試時,其內筒溫度一般比外筒低0.5~1℃.所以,氧彈會比內筒至少偏高0.5~1℃左右.攪拌中,氧彈溫度會逐漸下降,當內筒水溫變化不超過0.003℃/min時,進行點火,而此時氧彈還會比內筒水溫略高一點.
另外,氧彈質量一般為2500g左右,熱容量約為10250J/g,則氧彈存在0.080~0.240℃的溫差,會有100~300J的熱量偏差.發熱量試驗用煤樣量一般稱1?0.1g,所以對煤發熱量影響也為100~300J/g.
在熱容量試驗中可以觀察到:有些化驗員習慣于將水溫很準確地調到低于外筒0.5℃,再放入氧彈進行熱容量試驗.發現到點火時,外筒與內筒水溫差為0.36~0.39℃左右,計入初期的10min的攪拌熱120J,相當于氧彈比內筒水溫高0.9℃左右,比外筒高0.4℃左右.
這就解決了試驗記錄中的另一疑點:在生產廠方,他們做熱容量試驗,初期的內外筒溫差一般為0.9~1.0℃,末期則在1.6~1.8℃左右.| V0|
>| Vn|,溫差小的換熱量反而大.如果加上氧彈與攪拌的影響,就很合理.此為攪拌5min再點火與直接進入自動點火方法存在的不同之處.以上偏差在量熱儀做熱容量試驗時不存在.因為熱容量試驗中,都有初期溫度,點火時,氧彈已與內筒水溫基本平衡.
但實際測試中卻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微機量熱儀的鉑電阻溫度計的靈敏度也存在變化,使溫度計的穩定性發生變化.不同時期測發熱量時溫度穩定快慢不同,所以存在100~200J的熱量偏差,是個不固定的偏差.另一個原因是溫度對鉑電阻溫度計也有影響,可使溫度計的穩定性發生變化.這也是為什么溫度變化大時,微機量熱儀測值不穩定的一個原因.所以,內筒水溫度的不同,可使鉑電阻溫度計的穩定性在同一時期內、不同試驗中的穩定性不同.
3 結論與改進方案
新標準GB/T213-1996中,沒有類似0.003℃/min的規定.對非自動量熱儀,在攪拌5min后直接點火,一般此條件下內筒水溫較穩定,而對自動量熱儀則沒有什么具體規定,只要所測熱值合格即可.從對比試驗中可知,攪拌5min后再進入自動點火程序,所測熱值更接近真值,并且測量值的穩定性也優于不攪拌而直接進入點火的方式.所以,建議操作時先攪拌5min再進入自動點火.
有些廠家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如XXXX設備有限公司,通過試驗發現以內筒溫差小于0.003℃/min判斷內筒溫度是否穩定,可使發熱量測量值偏差過大,于是改為0.002℃/min來判斷內筒溫度的穩定.這樣,攪拌時間大約為4 ~ 5 min.若改為0.001℃/min來判斷,常常8min也穩定不下來.所以,有些新型設備中改為0.002℃/min來判斷內筒溫度.這雖然有一定合理性,但還是不成熟的經驗,也缺少一定的理論依據.
標簽:
上一篇:數字化技術在沖壓模具設計與...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5-19
2025-04-30
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