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上海市浦東新區
軌道交通6號線港城路及海高路站兩個軌道交通高架車站的項目概況,分析了
軌道交通高架車站建筑設計的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架車站,曲線站,站廳,站臺
上海6號線采用高架線10.17 km,由于線路的走向及站位情況不同使個別高架站與其他站有較大的區別。在設計中深入分析車站具體情況,采用不同建筑平面形式與線路相結合。
1 非常規高架車站特點及難點
上海6號線沿浦興路自東向西延伸至五蓮路附近,由地下盾構區間改為高架區間。高架區間內規劃設計加寬浦興路,于道路中心增設綠化帶,高架線路架空設于綠化帶上。大部分高架車站站廳、站臺設于路中,設備用房有布置于路側和路中兩種,車站天橋及樓扶梯兼作過街天橋。少部分車站由于線路的原因車站平面有所不同,非常規的高架站需要綜合考慮車站功能、周邊建設條件及結構形式等各方面要求,并以滿足車站功能為根本進行設計。
2 港城路及海高路站建筑設計的難點及對策
2.1 項目概況
上海市浦東新區
軌道交通6號線,是一條位于浦東新路南北向的骨干交通線。它與
軌道交通路網中的多條線路(2號和4號線)換乘與銜接,為市區級地鐵線路中結構性很強的一條線路。線路走向自高橋的港城路,沿浦興路、長楊路、東方路、東明路、華夏西路至濟陽路環球(HQ)主題公園,全長30.65 km。其中,采用高架線10.17 km,地下線20.48 km,共計設站19座。港城站為路邊高架站,海高路為路中高架站。考慮為外高橋保稅區的客流服務,從洲海路站出岔建造通往外高橋保稅區的支線,支線全長5.845 km,設車站3座。初期支線長度為2.18 km,設車站2座。
港城站位所在地現為高橋副食品蔬菜公司批發站及倉儲用地。主要客流來源為高橋老鎮居民和M1線跨江的浦西、浦東交換客流。港城路北側臨街為浦東宏興實業公司與高橋電器廠及一片二層小樓房,港城路沿街南北兩側均無大型建筑,均為2層~3層小樓房。
海高站位于規劃楊高北路中3 m綠化帶內,海高路與馬吉路之間,該站周圍已有規劃建筑形成,西側為海高新村,高橋醫藥批發站。東側為二棟24層的高層建筑及其他多層建筑。
2.2 港城路高架車站設計難點及對策
車站布置在港城路南側的地鐵專用地,車站站廳及設備管理用房在一層。
地鐵出入口位于人流集中方向,設備用房及管理用房集中設于車站一層站廳西端,出入口分別獨立。非付費區為敞開式,與城市空間融為一體,使空間開敞通透,盡可能地為乘客提供最好的乘車環境。付費區兩側各布置一部樓梯和一組樓扶梯及一部液壓電梯通往站臺。在車站出入口西側設有自行車停車場,在底層設置了公廁,在車站周邊布置了綠化。由于該站為高架站,周邊是以外高橋保稅區為主導的物流產業,因此物業開發考慮在車站周圍與規劃相結合進行綜合開發。
港城路為路邊站,并預留有換乘M1線設計條件。
地鐵M1線目前尚在規劃研究階段,考慮將地鐵6號線與M1線同層并肩高架設置。M1線規劃與6號線平行布置,M1線實施后站臺形式由側式站臺演變為兩個島式站臺。遠期可以考慮在站臺布置自動售票機,乘客可在站臺購票直接換乘,而不必下至站廳層,提高車站旅客通行效率。M1線自動扶梯下至站廳東側,未來擴建可形成6號線與M1線的共用站廳(見圖1)。
2.3 海高路高架車站建筑難點及對策
海高路車站為高架側式站臺車站,設備及管理用房均緊貼一側天橋設置。海高路車站主要客流來源為高橋老鎮和保稅區的工作人員。該站的建成,對促進保稅二區的開發建設帶動周邊區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境客流也會大幅度的增長。本站位于楊高北路3 m綠化帶內,為路中高架側式車站,站廳層設人行天橋連接兩側人行道。由于該站站位緊張,只能在3 m的限界內設置柱位,如設置夾層,則結構懸挑較大,增大梁斷面的高度,同時軌頂標高也隨之提高。因此,在該站的站臺下,僅設計人行天橋,降低了軌頂標高。將自行車停車場布置于設備管理用房的東南側,在設備管理用房的一層設置公廁,停車場及設備管理用房周邊布置綠化,改善城市景觀。
海高路站為上海
軌道交通6號線唯一的曲線站,軌道上行線曲率為1 000 m,如何解決曲線線路與車站平面相結合為主要設計難點。常規狀態下,站臺的幾何參數要與軌道的相符。該站靠線路站臺邊線為與線路平行的曲線,滿足車輛通行的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減小了車輛與站臺之間的水平距離。為便于施工并使建筑形體簡化,站臺外側建筑輪廓為分段折線,同時滿足站臺最小寬度的要求。站廳寬度由通向站臺的樓扶梯限定寬度并進行定位。海高路設計通過對曲線線路的幾何形態分析,在現有技術施工條件下實現線路與站臺、站廳平面的最佳結合(見圖2,圖3)。
3 結語
軌道高架站首先要滿足功能的需要,出入口、付費區、站臺這一交通流線要簡捷通暢,保證客流快速進出站。建筑平面應簡潔、經濟合理。設計中用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問題,由此產生簡單的建筑平面,進而使結構體系規整有序,體現出現代軌道交通建筑特點。
參考文獻:
[1]龔 雯.南通火車站設計[J].山西建筑,2007,33(2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