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大省江蘇,被外界認為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為成功的省份,似乎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也不那么容易。
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4月江蘇外貿出口的諸多數據中,光伏產品出口驟降,太陽能電池出口價值總額同比下降39.2%,僅有29.4億美元。
曾經在各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獨領風騷,并較早實現市場化的光伏產業事實上只是江蘇發力的六大主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近些年來,江蘇新興產業規模以年均25%的增幅迅速壯大,領先于全國,成為轉型升級的“表率”。
資料顯示,江蘇的電子及光伏等高新技術產品一直占據著江蘇本省出口產品的前5位,其中,光伏產業產品更是占據了全國70%和世界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當下的現實是,這些引以為豪的新興產業,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正遭受著最為嚴重的考驗,也讓外界對這個省份的新興產業的狂飆突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以光伏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延續著過去IT產業的興衰發展史。”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向本報表示。
事實上,國內不少地區發展的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處于微笑曲線的中端,而不是兩端,因而導致其缺乏核心競爭力,亦導致利潤低下。
江蘇光伏產業遭遇危機
江蘇中能硅業董事長朱共山近日向本報記者表示,從目前市場總量和未來趨勢看,光伏產業仍會持續增長,而十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在世界上建立的地位還很難被震撼。
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有不小距離,如今光伏產業遭受的寒冬,不僅僅是直接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更已經蔓延到上游產品多晶硅。
因此,盡管中能硅業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但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朱共山直言“快扛不住了”。
“以前我們庫存量正常一周,現在已拖到一個月以上了。”朱共山說。如果這一情況得不到有效抑制,那么光伏產業可能會覆沒。
與此同時,光伏產品出口量劇降,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4月江蘇外貿出口的諸多數據中,出口第三位的太陽能電池價值總額同比下降39.2%,僅29.4億美元。
事實上,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品出口就已顯示出疲軟的跡象。2011年前三季度江蘇口岸累計出口太陽能電池6348萬個,同比增加2.9倍,但出口平均價格為69美元/個,下跌55.6%。
這直接導致部分多晶硅企業收入下降,甚至面臨入不敷出的境遇,甚至瀕臨破產,或不再上馬新的光伏項目。
保利協鑫公布的第一季度年報顯示,中能硅業2011年每月最高時超過3億人民幣利潤,但目前一個月不到1000萬元利潤。
據本報了解,2007年3月,江蘇陽光(3.42,0.01,0.29%)在寧夏石嘴山市成立寧夏陽光硅業,計劃投資40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產4500噸多晶硅,其中一期生產線投資15億元,但本報記者在2012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某小組討論會上獲悉,這一項目并未有實質性進展。
記者亦同時獲悉,目前全國40家多晶硅企業,目前仍保持生產的只有不到5家企業,且未“開足馬力”,有消息顯示,浙江一家多晶硅企業去年底宣布破產,其建成投產尚不足3年。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江蘇銀行總行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該行自2010年第四季度時就已經開始停止向光伏產業和風力發電設備廠商的貸款。
中能硅業部分遭遇或只是江蘇龐大的光伏產業鏈遭遇窘境的一個真實寫照而已,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江蘇光伏產業的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江蘇六大主打新興產業中成長最快的是新能源,2010年實現了50.5%的成長增幅,較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出22.7個百分點,較新興產業平均增速高出16.3個百分點,利稅同和利潤比增長63.2%、69.5%。
田伯平向本報記者表示,在2009年4萬億的投資刺激下,當下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產能已嚴重過剩。
江蘇光伏產業遭遇到的危機原因何在?
沒有話語權的江蘇光伏業:新興產業不高端?
在江蘇,光伏產量占全國市場的70%,而且從多晶硅、硅片生產到電池組件直至光伏應用產品,其光伏產業鏈較為完整。
然而,為何價格不能由江蘇決定,為何仍“兩頭在外”?這些現象或是不少地方發展的諸多所謂新興產業本質上是“非高端行業”的一個縮影。
本報記者近日在江蘇省舉辦的一個內部研討會上獲悉,有學者“以極大的嗓門、敲著桌子”提出了相關疑問。
江蘇光伏產業“大躍進”樣本調查
這位學者指出:江蘇光伏產業鏈基本覆蓋,已在全球市場上具備了規模和競爭力,最上游有徐州中能硅業,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6.5萬噸多晶硅產業基地,下游有無錫尚德太陽能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制造商,在經濟社會發展到當下,“為什么對于目前光伏可能遭遇的毀滅性危機,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話語權”。
事實上,多晶硅等光伏產業污染并不小,而且上游的硅料和硅錠生產也在很長的時間內依靠國外的技術,在技術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產業排前五名企業的產品幾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屬于典型的“兩頭在外”特點,因此缺乏價格制定權。
這直接導致很容易受到國外因素影響,以國內最大的光伏制造企業尚德為例,現有情況顯示,美國對中國光伏“雙反”中損失最大可能是無錫尚德太陽能,將被征收的反傾銷稅率為31.22%,略高于天合光能的31.14%。
光伏作為江蘇全省經濟特征下的一個縮影,江蘇新興產業尤其是新能源“外向型”的“兩頭在外”特征明顯,尤其是出口依存度較高。
根據南京海關提供的數據,2010年江蘇規模以上新興產業實現出口交貨值6695.7億元,同比增長32.4%,較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出6.7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的貢獻率達42.8%。
如今,以光伏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成為了近半年來影響江蘇外貿進出口的最大因素,出口第三位的太陽能電池下降39.2%。
不僅僅是江蘇,國內各地區對光伏這個新興產業趨之若鶩。
記者查閱公共資料發現,全國各省市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部分重點發展領域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至少已有17個省市將光伏產業作為支柱型產業,20個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部分地區甚至提出了打造上千億、上萬億新能源產業的規劃。
在江蘇的13個地級市,“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均有涉及光伏產業的企業,且地方都給予了重點扶持。
田因此指出,新興產業能夠在國際市場獲得較大份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仍然是利用了國內低成本勞動力和環境容量,以出口導向為主,“走的仍是IT產業的老路,光伏應用端始終未向全社會推廣。”
田亦指出,當下光伏產業在面臨“雙反”時,江蘇雖然擁有上下游的巨頭企業,但省級政府層面沒有太多的辦法去應對國際上尤其是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壓力,“省級層面尤其是商務部門說不上話,在外向型經濟高度發展的江蘇,是一個值得警惕和關注的現象。”
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躍進縮影?
江蘇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起源于無錫,而無錫的光伏產業發端于尚德。
事實上,尚德太陽能自在無錫崛起,就成為地方政府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成功典型和樣本,塑造了一個近乎神奇的故事,而其發展和壯大史亦反過來證明了地方政府的成功。
時至今日,南京市一位領導對記者談起時仍對當初“放走施正榮”而懊悔不已,指責當初的領導缺乏戰略性眼光和膽策。
也因為此,無錫尚德成為江蘇發展各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榜樣,也使得江蘇成為國內最早啟動并大規模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省份之一。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意味著中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戰略的正式確立。
江蘇較早意識到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抓得早、規模大”成為2012年1-4月江蘇經濟總量保持近10%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截至2010年年底,江蘇新興產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33.7%,其中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年及以上)新興產業企業7870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12.3%;資產、產值、利潤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25.3%、21.2%、27.4%。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規模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2%,占新興產業的33.7%,是江蘇新興產業的第一大產業;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產值總量突破3000億元,占20.2%、15.5%;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總量規模相對偏小,占比為13.5%、8.8%、8.2%。
不僅如此,江蘇方面還提出了新興產業在2012年要實現“倍增”的計劃。
從盈利能力來看,新興產業獲利能力明顯強于傳統產業,2010年產業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為8.5%、9.3%,較傳統產業平均水平分別高出2.5個、2.8個百分點。
然而,正如光伏產業一樣,物聯網、云計算也遭遇類似的窘境,各地重復建設了不少物聯網產業園,但投入批量生產和實際應用的具有廣泛影響的產品并不多,因此處于大量投資階段,收益相對較少。
不少人士認為,物聯網、云計算還處于起步階段,尚難以短期內投入大規模應用,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分析師徐奕斐就曾指出,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在起步階段,市場需求不穩定,且行業標準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較長時間。在此期間,企業要耐得住寂寞,多在產業技術革新上下工夫,“走”得慢一點、穩一點。
不僅是企業,地方政府或許也需要更為謹慎一點,只有如此,轉型升級或才能維持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