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兩化融合政策的促進作用下,在工業企業對于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影響下,工業軟件市場實現快速增長。賽迪顧問對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研究表明,2011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總量達到2950.73億元,同比增長24.8%。具體分析中國工業軟件的產品結構,其中嵌入式系統軟件占比高達95.1%,而管理軟件占比為2.8%,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占比為1.6%,MES(制造執行管理系統)軟件占比為0.5%。
值得注意的是,就工業軟件的實際應用而言,盡管其創新應用不斷開拓,但高端領域發展不足。據了解,目前,工業軟件企業不斷擴大業務范圍,規模軟件企業均涉及工業軟件的多個業務領域,并在創新型行業應用中不斷拓展,工業軟件企業在新能源、環保、物聯網等領域開展創新型應用。然而,中國一些重大產業,包括航空、航天、汽車、飛機、高鐵等各種裝備都是以工業軟件作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而現在這些產品90%以上用的都是國外的大型軟件。中國很多大型企業用的都是國外的大型管理軟件。這主要是因為在高端工業軟件方面,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很大,缺乏原創性的技術,因此,在高端工業軟件領域缺乏一定的競爭優勢。
三類軟件公司特色鮮明
在工業領域,軟件產業正以其特有的滲透力,廣泛服務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無論是鋼鐵、汽車、石化、電子制造等行業應用領域,還是工業自動化以及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等產品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管理領域,都能感受到軟件的力量。
賽迪顧問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研究中心分析認為,目前國內的工業軟件公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且各有特色:
第一類是從制造業脫胎出來的軟件公司,如寶鋼的寶信、一汽的啟明、中石化的石化盈科。這類軟件企業有著行業的專業背景、多年積累的行業服務經驗和先進的IT技術,但因依附于母公司,所以存在諸多限制,市場化發展相對緩慢。如何平衡母公司與市場環境的雙重影響,消除可能作為母公司競爭對手的用戶的疑慮,是其考慮的重點,市場營銷能力薄弱和“靠山”的負面影響是此類企業必須彌補的兩個“短板”。
第二類是生產通用軟件的公司,如金蝶、用友等。這類企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但不具備行業優勢,如何專注于某一行業,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是其發展的重點。
第三類是從高校研究院所走出來的軟件公司,如東軟、浙大網新、浙大中控等。這類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更具有優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相對更多。但是,如何將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技術成果,滿足行業需求則是其需要考慮的重點。
未來工業軟件發展趨勢
賽迪顧問分析認為,未來工業軟件將呈現以下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工業軟件企業與傳統工業企業將形成良性互動趨勢。
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制造業的技術現代化和信息化應用的重點,普遍放在管理系統ERP和現場控制系統兩個方面。而部分信息化系統,如設備管理、物流、財務等都是獨立的單元,沒有集成,形成了信息孤島。不同時期、不同廠商、不同品牌、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多種控制系統并存,雖然提高了生產控制水平,但同時也導致了控制出現孤島,企業迫切需要統一的系統平臺對其生產管理的信息化進行有力的支撐,這對軟件企業的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業軟件企業與傳統工業企業的良性互動是雙贏的關鍵。這也需要政府起到企業信息化導向作用,建立國家級的評價標準,樹立一批領先企業樣板,宣傳并推廣關鍵的軟件產品和技術。
第二,注重標準的同步發展。
在工業軟件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起步早、成熟度高、市場占有率大,掌握著工業軟件領域的行業標準。隨著國產工業軟件廠商的快速成長,國產工業軟件已經邁過了應用門檻,在很多企業實現了成功應用。但是,受到標準的限制,國產工業軟件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如果大量數據不能互相交換,將會給中國的工業企業帶來很大的產品數據管理成本和應用軟件遷移成本,從而限制了中國工業軟件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隨著中國企業在工業軟件領域的不斷發展,中國工業軟件將更加重視標準與應用的同步發展,更積極深入地參與到工業軟件的制定當中。
第三,協同化、社交化趨勢凸顯。
協同化、社交化給產品開發方式帶來很大的變化,讓企業實現更多的全球性協作。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與企業的各項業務緊密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企業的業務流程中,融入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融入到工業化進程的每一個環節中。融合的過程是數字化綜合集成的過程,也是企業業務模式轉型與業務流程變革的過程,更是企業整體素質與核心能力提升的過程。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應圍繞企業業務的需求,將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與現代管理技術相結合,并綜合應用于產品研制生產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建立數字化平臺,以形成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制造業科研、生產和管理的新型工業體系,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