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超負荷滿負荷運載,檢驗監察人員不足,設備主體維護責任不清晰,維護保養不到位,以及使用不當,使用年限過長,一些設備老化,配件質量不過關等都成為電梯事故的原因。
“聽到請回答。”關閉運行后,電梯停下,梯內黑壓壓一片,讓人不免緊張,北京市海淀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檢測所電梯檢測師賈秀琴對著電梯電話發出了求救的呼叫,5秒鐘后,電梯電話傳來了回答聲,“收到”。
按照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承擔轄區內在用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職責。因此,日前,在位于北京海淀區的時尚華庭酒店,記者隨檢測師賈秀琴和檢驗員韓庚一起體驗了電梯安全檢測的全過程--檢查特種設備登記卡等文件材料,然后進入電梯坑道對電梯運行的各部件在各種不同的運行環境下一一檢測,包括各種細節,如緊急操作,對講等等。
近年來,樓越建越多,越建越高,隨之而來的是電梯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盡管事故率并不高,但電梯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引發恐慌。電梯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哪成為人們的心頭疑惑。
數量猛增有如“坐電梯”,超負荷運載存隱患
據海淀區質監局特種設備檢測所負責人介紹,電梯事故主要與我國電梯增長過快、超負荷滿負荷運載,設備主體維護責任不清晰,維護保養不到位有關。
據該負責人介紹,目前海淀區共有各類電梯25356部,且每年以2000部的數量遞增。而以海淀區中關村西區為例,該區域共有乘客電梯383部、自動扶梯230部、自動人行道12部,特別是海龍、鼎好、E世界電子商城等人員密集場所,電梯長時間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安全隱患自然可想而知。
此外,像電梯使用不當,使用年限過長,一些設備老化。電梯配件質量不過關,安裝和維護保養單位及人員技術水平的高低、電梯沒有定期維護等等都成為電梯事故的原因。
同時,乘客在電梯里打鬧甚至蹦跳、亂按電梯按鈕等也是導致電梯出現故障的因素。
該負責人表示,“依照國家規定,電梯至少每15日應進行一次維護保養,但有些電梯維護單位并未完全按相關規定執行,造成電梯故障。
電梯維保市場秩序亟待規范
電梯行業中有一句話:“三分產品,七分保養。”中國電梯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制造質量占16%,安裝占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
在電梯安全問題備受關注之際,“電梯維保市場秩序不規范,存在不正當競爭”被公認為是造成電梯安全的最大隱患。
按照國際標準,一部電梯的維保費用應該是設備價格的10%,現在一部電梯的價格都在15萬元左右,因此,正常情況下一部電梯的維護費用每年應該在1萬元以上。
然而,事實上,記者發現,部分業主在選擇維保公司時狠命壓價,導致正規維保公司沒有競爭優勢,由此衍生出許多維修游擊隊,他們掛靠在正規維保公司,獨自承攬電梯維保項目。維護費用徘徊在一部電梯每年3000元至5000元之間,維保質量長期停留在“湊合運行”的狀態。
每月3000元維保費低價之下,維保公司僅限于每半個月過來看看,“業主單位省不該省的錢,有時候維保人員連加機油這樣的簡單操作都不做,電梯的維修保養質量如何保障?”海淀區質監局特種設備檢測所負責人對電梯維保行業充滿擔憂。
電梯超齡“服役”現象普遍存在
作為特種設備,電梯是否應該設置使用年限呢?
我國目前沒有電梯整機的報廢標準和期限,由于電梯維修、改造、更新的資金缺乏等諸多原因,不少老舊電梯仍在“超齡帶病服役”。
據海淀區質監局負責人說,海淀區目前有使用12年以上的老舊電梯約2500部,占全區電梯總量的1/10,一直是投訴的焦點。
“一般而言,電梯設計使用年限在15年左右,可由于目前我國沒有相關標準,目前尚不存在電梯退役的說法。”該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海淀區和東城區等區縣均在試點運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探索建設電梯物聯網安全監測信息平臺,通過科技手段有效彌補安全監察和檢驗力量的不足,實時監測電梯運行狀態,實現對電梯故障的提前報警,確保發現問題及時處置。此外,海淀區還將借助“網格化”社會管理,將電梯安全監管工作覆蓋全區29個街道、鎮,真正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監管。
“電梯安全關系老百姓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職能各方必須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決落實安全主體責任,保障電梯安全運行。”海淀區質監局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