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經濟以GDP增速9.2%收官,主動調控的政策手腕初見成效,由快至穩的“十二五”經濟大局初定。所以對于2012年的中國經濟大環境,多數人持謹慎樂觀態度。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快”未必代表“好”,泡沫式的繁榮或許會帶來“熱錢”,但帶來更多的卻是盲從、產能過剩以及不穩定的行業基礎。因此,實體經濟亦或是傳統工業又重新煥發了吸引力,這其中隱藏的商機被進一步挖掘出來,并注定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2年1月,《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正式發布,使得“轉型升級”這一熱詞越發顯現出它具體的形象:“十二五”期間,應完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等重點任務,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優化原材料工業、加快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等重點領域。《規劃》全文細化了包括輕紡、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物聯網等行業技術升級的重點措施,工業轉型升級這一主題更加有的放矢。
有了如此之多的支撐,2012年應該不失為一個穩健之年。“遍地是黃金”的年代已經過去,市場在理性降溫,有些行業也許還會出現增速下滑,但這并不意味著工業自動化企業就沒有機會。兩化融合、物聯網、智能制造,這些新興領域的需求呼之欲出,工業自動化企業的優勢應如何調配來迎合市場,就看決策者們能不能應時應景地轉動“資源魔方”了。
正如一位企業高層曾經對筆者表述過的,“其實在20多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做物聯網了,現在依托于政策推動,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開始興起,我們也正順勢將自身成熟的技術方案推向更廣泛的客戶群?!痹谶@場工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工業自動化企業早已不僅僅是“參與者”,而是變為了“引領者”,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去影響傳統工業,使之煥發新的活力,生產更加高效,過程更加安全,質量更有保證。
所以,工業自動化企業能提供給客戶的,也早已不再是產品或者方案,還有服務,以及基于知識的各種Know-how。工業自動化企業的角色也在發生著變化,不只是“賣家”,在提供咨詢服務的時候是專業顧問,在參與設計開發的時候是合作伙伴,在提供職業培訓的時候是導師,在傳遞新理念新技術時又成為了“布道者”。新的市場環境下,工業自動化企業應該具備成為“大魔術師”的決心與本領,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領先的技術、完備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是這一切“變幻”的出發點。
2012年,工業自動化市場或將不溫不火,但工業自動化圈不會沒有故事。別小看了每一次積累,或許這一年的未雨綢繆都將成為下一次厚積薄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