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核電技術自主化和設備國產化目標順利推進

時間:2012-01-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我國東部沿海的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核電站建設工地巨大圓柱形的核島、藍白色長方形的常規發電廠房已初具規模

  在我國東部沿海的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核電站建設工地巨大圓柱形的核島、藍白色長方形的常規發電廠房已初具規模。來自工程設計建設方的最新消息顯示,我國率先采用美國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建造的首批4臺核電機組,雖受日本福島核事故等因素影響,工期有所延誤,但進度總體可控,首臺有望如期于2013年發電。與此同時,以自主化為目標的技術轉讓和設備國產化順利推進,數年內可實現批量化中國造CAP1000,并自主研發“升級版”CAP1400。

  首堆建設延期但可保按期發電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14日在媒體座談會上表示,作為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的這2個核電站4臺機組,在2011年進入建設高峰期,雖然進度分別滯后于計劃6至12個月,“但總體可控在控,不存在顛覆性因素”。

  “三門1號機組工期延誤6至8個月;海陽1號機組以前者為鑒,工期未受影響;三門2號和海陽2號機組主要由于設備制造的原因,工期延誤12個月。”王炳華分析影響工期的四大原因,一是美國西屋公司在施工過程中仍在變更設計圖紙;二是設備制造商第一次按照60年壽期的要求生產設備,比以往核電站40年壽期的要求更高,需要時間適應;三是現場施工和管理方需要時間適應不同于二代核電站的建造方式;四是受去年3月福島核事故影響,頭3個月放慢了施工速度。

  “在保障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正在采用優化施工順序、加強設備監造等各種方式,盡量縮短工期延誤。”王炳華表示,有信心讓世界首堆即三門1號機組在2013年按期發電。

  吸取福島核教訓完善安全設計

  “壓力測試”,是國核技和美國西屋在福島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采取的安全評估措施。“把九級地震、15米海嘯、5米洪水持續浸泡等重要參數,輸入到AP1000的安全設計中,兩家公司形成的共同結論是:AP1000可以抵御類似福島這樣的超設計基準事件。”王炳華說。

  美國西屋亞洲總裁杰克·艾倫向記者介紹,“評估表明,AP1000在事故后72小時內無需外部支援,可通過獨具的非能動系統將核電站逐步帶入穩定狀態,減少操縱員干預和對外部動力源的依賴。”他還介紹,升級版的“DCD19版”AP1000設計已在去年底獲得美國核管會批準,意味著西屋獲得在美國本土建造AP1000核電站的許可。

  雖然AP1000凸顯了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安全優越性,但兩家公司均表示,吸取福島事故教訓,正在研究采取完善措施,增強核電站的“安全余度”。比如,72小時非人員干預期限過后,增加移動式柴油發電機和水泵的配置;建筑物在洪水持續不退的條件下增加水閉門設計等等。

  在福島核事故后,我國政府出臺了核安全檢查、暫停審批新核電項目等“國四條”措施,放緩了核電發展速度。但王炳華認為,我國高效安全發展核電產業的目標未變,思路更為清晰,基礎工作更加扎實。“改進措施將使公眾更相信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他并透露,目前國家核安全管理部門已完成并向上遞交核設施安全檢查報告、核安全規劃報告、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調整報告等三份報告,不久國務院將會召開專門會議評估審查這三份報告并對我國核電產業發展提出明確意見。

  批量化中國造最終自主化

  “所有技術轉讓文件及軟件接收完成80%,關鍵技術和軟件全部接收完畢,我國進入全面消化吸收和驗證階段。”負責引進AP1000技術的中方代表國核技公司介紹了自主化的最新進展。

  據悉,自2006年開始的AP1000核電技術轉讓和4臺依托項目的建設是中美兩國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我國自此確立了三代核電自主化“分三步走”的路線圖:第一步,外方為主,我方參與,建成依托項目4臺機組;第二步,我方為主,外方支持,形成國產AP1000標準設計,批量化建設內陸、沿海核電站;第三步,全面自主創新,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研發和CAP1700預研,建成一個示范工程。

  王炳華介紹,目前國核技公司已完成國產AP1000的核島標準化設計,正協同中核、中廣核等核電公司開展應用推廣;“升級版”CAP1400的初步設計已于去年底完成,今年5月將接受國家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的審查。

  設備國產化工作也順利推進。其中,首臺機組的“心臟”設備——主泵正在美國工廠做第二次耐久性試驗,與此同時,中國設備制造商哈電、沈股正在安裝相關臺架,未來將自主生產“孿生”主泵。王炳華表示,4臺在建機組的設備國產化率平均已達到55%,預計從第5臺機組開始可基本實現國產化。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