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十二五”的第一個年頭過去了,2011年單位GDP能耗是否完成?新一年節能減排規劃具體將作何調整和分配?受影響的周邊產業將如何發展?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該怎樣順利實現轉型……隨著歲末年初的到來,各地環保局開始審視前一年減排工作,上述問題也頻繁見諸報端,成為打在眾多業內人士心頭的一個個大問號。
2012年減排規劃漸露端倪
權威數據顯示,上年度前三季度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6%,距3.5%的年度目標相差甚遠。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趙家榮在年終的“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也曾表示,2011年初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存在難以完成的風險。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十一五”期間減排任務“前松后緊”并最終慘淡收局的態勢。
為避免前車之鑒,尚在制定中的2012年減排規劃明顯趨于謹慎。國家發改委日前初步提出的2012年基本指標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實現零增長。”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透露,2012年我國將出臺保綠色發展的“八項措施”,其中明確指出將實施重點工程,加大實施節能改造工程、重大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專家分析認為,“八項措施”意味著“十二五”將再次加大對重點節能工程的扶持和監督,針對“耗能大戶”的建筑節能服務作為國家未來10年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中信證券也預測,2011-2013年建筑節能每年市場規模約為5000億-5600億元,減排任務的貫徹將使建筑能耗升級改造的比例不斷提升。
建筑節能:政策推動黃金十年
據了解,作為建筑大國,中國同時是一個能耗大國,建筑能耗總量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份額已超過27%,逐漸接近三成。在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屬于高耗能建筑,單位面積采暖所耗能源相當于緯度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目前我國建筑能耗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能源生產可能增長的速度,推行建筑節能由此成為“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能否順利完成的重頭戲。
當前建筑節能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對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炊事、家用電器、電梯等方面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新型節能系統的使用率等,國家也在資金等方面對節能降耗工程進行了多重鼓勵。這其中,冷卻塔的應用近年來備受關注。
技術,還是技術!
事實上,建筑節能,是政策降耗指標所“逼”,也是企業的利潤所“向”:隨著電費、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的上漲壓力不斷加大,加之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越趨復雜,企業急需從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開支,而對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無疑給企業帶來些許光亮。
而根據“十二五”發展規劃,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將從“十一五”期末的782家發展到2500家,其中大型綜合性節能服務公司(年產值5億以上)50家,大型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年產值2億元以上)100家,節能服務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節能服務公司的爆發式增長將為“十二五”的減排目標實現注入強有力的一針。
“減排目標不達標”不應該成為常態,這已經成為人們2012年的環保共識,PM2.5指標的逐步法律化則警醒人們,綠色經濟并非不可為,而在于是否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