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太陽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命運多舛”。
近年來,光伏產業深受資本市場與各地政府的寵愛,至今中國已涌現出100多個產業基地,產能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然而,2011年歐債危機、“雙反”調查的“外憂”與產能過剩、行業混亂的“內患”交織糾纏,曾經如火如荼的光伏產業進入“極寒嚴冬”。
2011年10月18日,美國SolarWorld聯合另外6家光伏企業向美有關部門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組件等太陽能產品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11月29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國主要光伏生產企業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堅決否認美國“雙反”調查中的指控。此外,中國也指責美國向中國傾銷多晶硅。這次貿易戰將會給中美兩國甚至全球太陽能光伏行業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可能最終要在今年才能解決。
與之相伴的是已現端倪的光伏“破產潮”。德國太陽能技術公司SolonSE日前成為德國首家申請破產的太陽能上市企業。而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削減50%的太陽能行業補貼,這無疑將置英國太陽能光伏產業于黑暗之中。
不過,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一個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達到15吉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指標較原目標高出50%。相關配套政策可能會在2012年密集出臺。
補貼政策“拔苗助長”?
目前,光伏產業鏈中從硅片到模塊領域的現貨交易價格仍然偏低,大部分廠商都處于咬牙苦撐的狀況國內光伏企業目前開工率不足30%,中小型企業基本停產,少數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大型企業也大都處于限產或半停產狀態。
據估計,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安裝量達到19吉瓦,但產業整體的庫存量將超過一半,仍嚴重供過于求。90%市場依靠海外的中國光伏業尤其頭疼。
政策是否對光伏產業“拔苗助長”?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12月初,四大光伏巨頭英利、尚德、天合、賽維陸續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四家公司虧損2.9億元,他們面對的普遍困境是產能過剩、市場需求萎縮。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地方政府大規模的補貼政策有關。政策傾斜之后,企業都來淘金,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
2011年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指出,將太陽能多晶硅等行業從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刪除,但同時將薄膜電池、太陽能集光鏡、200毫米單晶硅及拋光片生產、太陽能空調、太陽能干燥裝置、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站列為鼓勵外商投資產業。
專家指出,當前光伏發電的主要任務是降低成本并解決電網接納的技術問題,我國在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建筑并網光伏系統和光伏微網系統等方面剛開始試點和示范,與發達國家仍有相當距離。
光伏板塊現投資電站熱
12月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與美國第一太陽能設備公司簽訂協議,收購后者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托珀茲太陽能發電廠。
“股神”由此正式進軍光伏發電領域。
有研究報告指出,從光伏產業鏈的角度來說,電站仍然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分,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將達到很高的水平,下游電站在政策扶持的情況下成為獲得未來穩定現金流的來源。
這也成為中國光伏業在被嚴重擠壓的利潤空間中求生存的希望。
尚德電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施正榮曾表示,“隨著太陽能光伏市場的快速成長,中國企業也開始涉足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以每瓦2美元計算,投資一個50兆瓦的光伏電站,需要投入1億美元,而投資收益期至少在10年以上。雖然其利潤相對高而且收益比較穩定,但是需要企業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保障。
微網和光伏建筑一體化成熱點
2012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微網。
2011年底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
光伏業的“寒冬”對應用終端而言是極佳的切入點。光伏建筑一體化具有不額外占用土地資源、原地用電減少輸電投資和輸電損失等特點。另外,光伏系統發電高峰與建筑用電高峰基本重合,可大大緩解電力緊張,保證建筑物的電力供應,對于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促進建筑節能減排有重要意義。
“屋頂”陣地越來越受到光伏企業的重視:2011年12月22日,總裝機容量為20.8兆瓦的全球最大屋頂光伏電站在湖南湘潭九華并網運行。
在美國,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表示,“屋頂光伏挑戰項目”挖掘了美國光伏市場的潛力。他宣布要獎勵1200萬美元給在美國能源部舉辦的“屋頂光伏挑戰”比賽中獲勝的22個團隊。
而在我國,住建部正式發布了由無錫尚德公司主編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運行與維護規范》,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我國在光伏建筑運行和維護過程中將結束無行業標準可參照的現狀。
然而,如何保證光伏建筑建成交付后安全、高效和穩定的運行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